个人专栏
  • 姜奇平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天下归仁 ——《论语》的路由器原理
发表时间:2015-11-11 10:20:04 作者: 姜奇平

路由器是互联网的《论语》,《论语》是人生的路由器。作这种比附似乎很牵强,但实际上有必然性。众所周知,工业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革命(否定),信息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革命(否定),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就必然有一层肯定关系(否定之否定)。但众所不周知的是,这种肯定关系表现在哪里。发现《论语》与路由器的神似,有助于揭示这层关系。

《论语》和路由器的映射对象都是复杂性网络

我一直坚持认为,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的反向技术。相反的那个点,就在复杂性与简单性之间。农业技术(包括生命技术)、信息技术都是复杂性技术;而工业技术(如蒸汽机技术)是简单性技术。复杂性不是复杂,是指异质性、分层化、小世界网络;简单性不是简单,是指同质性、扁平化、大规模网络。

具体到《论语》和路由器,它们具有结构相似性,都是小世界网络结构,而与工业革命强调长距离的结构相反。小世界网络通俗地理解,就是瓦茨在《六度分隔》中讲的“从朋友那里获得帮助”。北京奥运会引用《论语》的说法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与工业化坐飞机一站飞来北京不同,“远方”存在六度分隔,是一个朋友,加上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超链接”地建立起关系的。这叫“爱有等差”。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反映了这种关系的链路传递特性,它不同于墨家的兼爱(相当于MySpace原则)。

在路由器中,“爱有等差”表现为对“最短路径优先”(SPF)的强调,即强调链路,而不是强调距离。阿里搞“来往”搞不过腾讯的“微信”,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的结构弄反了。这是今人因为不懂《论语》而对互联网悟错的一个实例。

《论语》和路由器都以分形结构为自组织基础

分形结构是复杂性网络独有,而简单性网络所无的特征。简单说就是局部与整体结构相同。例如雪花,无论放大到整片雪花看还是缩小到雪花的某一瓣看,形状都完全相同。

《论语》的分形叫做“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层网络中,每一层的形状都是相同的,都是仁。复杂性网络(如人体)之所以不需要分层建立金字塔,是因为每一个细胞都全息地隐含整体的信息,每个细胞都可以决策,因此不需要分层传达领导指示。这正是路由器的典型特征。

互联网的“指挥中心”不是设在全网的中央,而是分散设在每个路由器(细胞)之中。路由器的“仁”叫路由表(Routing Table)。路径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凭着这个,每个局部,就可以自动找到“组织”。对这种能智能感知并适配整体的个体,儒家称为君子。海尔的治理与此同理,将企业拆散为2400个利益共同体,但形散而神不散,因为“人人都是CEO”。人人都有个路由表(海尔日清日结的全息财务报表)。CEO就可以像《论语》第15章说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在路由器中叫自治系统(AS),即自组织机制。路由器机制对官僚主义和腐败具有天然免疫力,因为根本不强调膨胀中层。

《论语》与路由器都信奉OSPF

“路由”可理解为“走什么道路”。路由器就是走什么道路的决定者。《论语》与路由器在走什么道路这一大是大非面前,采取的都是“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一条路。

路由器不像不知变通的本本主义者王明,他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动态自动地调整路由表,形成动态(Dynamic)路由表。这套制度叫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

《论语》包括孔子一生的行为艺术,就是一个OSPF。首先,《论语》强调熟人社会,最短路径的关系,就是熟人关系。路由器同样找最短路径来发送信息,只有邻接状态才会交换链路状态(LSA)。非邻接的路由器,要靠邻接的路由器来“介绍”。就好比微信中生人必须是熟人的熟人一样。这与工业化是相反机制。原来一直以为低效,但病毒与谣言传播证明,这种机制的效能一点不比强调距离的工业化网络(中央控制的生人网络,广播网络)低。

其次,孔子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由于最短路径随时随地变化,要把LSA与路由表分开。路由器之间交换的并不是路由表(“普遍真理”),而只是链路状态(LSA,可理解为情境)。如果把路由表(仁)当作“普遍真理”(抽象的“是”),LSA相当于具体实际(具体的“事”)。要“实事”来“求是”。比如在孔子见南子这桩著名公案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按一般常理(仁),卫灵公夫人南子与公子朝私通,孔子是不应见她的;但孔子认为在特定链路状态下,为了仁的大利益(如礼),可以变通处理。

张祥龙一直把《论语》说成是胡塞尔那样的现象学(类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电子商务将来要走的情境定价(contextual pricing),就是这样一条路。

《论语》与路由器都支持P2P

《论语》被西方人认为最具有东方特色的普世价值,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实际是中国古代的P2P。

西方讲的是平等,东方讲的是对等。平等而不对等的例子是古罗马的“中心-外围”结构:内部公民之间讲平等,但却把外边的异族当异类。

互联网显然站在对等一边。这是路由器本性决定的。路由器系统中没有高人一等的“美国”,也没有低人一等的“萨达姆”或“印第安人”。路由器的对等,强调的只是A对B,A和B位置可以互换,不分谁高谁低。

从P2P对等中,可以发展出有异于同心圆的网际网络结构(拓扑网络结构),这是复杂性网络不同于简单性网络的根本微观基础。

《论语》与路由器都推崇包容性

《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上升到世界秩序,就是极具包容性的“天下”观。这是复杂共同处独具的文化选择。

对和而不同,可以从修齐治平四个层次理解。对个人而言,和而不同指人与人意见不同,但可以和谐共处,又不相互盲从;对家庭(单位)来说,和而不同指具有包容性,可以求同存异;对国家来说,和而不同意味着复杂共同体(许倬云语),有容乃大,例如不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多么异质不同,都可以包容同化于中国;对天下而言,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条件下和平共处。

路由与“天下”的取向非常相像。Router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在于它本身只是多元共处的规则,而不是其中一元。这有点象数学中的群论,可以对不同的规则本身进行运算,从而可以容纳悖谬。将群论用于社会,相当于地中海和中东打来打去,国家变了,但不一定非要变人家的宗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包容与基辛格的均势(见《世界秩序》)不是一个理念。同是世界秩序(“天下”),均势强调国家在“天下”之上,因为谁也得不到天下而僵持;而包容强调即使均势打破,例如满清入关,天下(如“天命”)不变,变的只是“天下”之下领受天命的国家。

《论语》与路由器相似的方面还有许多,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应当指出,《论语》和路由器为代表的互联网规则,存在着本质区别。互联网规则是农业社会规则的否定之否定,它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在更高阶段上——更高主要表现在肯定了工业社会理性的积极方面——进行扬弃。互联网将更好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