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汪向东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为《中国淘宝第一村》所做的《序》
发表时间:2015-08-28 10:09:13 作者: 汪向东

这是一本讲述沙集巨变和沙集模式的书。
沙集,用前任镇党委书记黄浩的话来说,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镇”。而现在,沙集模式,已经让她成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地方之一。
自二O一O年秋天第一次走进沙集镇,走进东风村,就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在将近五年时间里,我前前后后来过十多次。回想五年前的沙集,电商已成规模。虽然不比现在,但也有了上千家网商,年销共计三个亿。尤其是东风村,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此前从未见过的“户户开网店、人人皆网商”的景象。看着农民兄弟一双双本来握锄头的黝黑的粗手,敲打着键盘、点击着鼠标,看着此前茶余饭后惯常议论东家长西家短的农村家庭妇女,隔着电脑屏幕与远方的买家交流――“亲,有什么能帮你?”身为中国社科院一个专门研究信息化的学者,沙集给我的震撼和吸引可想而知。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沙集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其中的机理,于是,很快就有了我们和阿里研究中心共同发表的《“沙集模式”研究报告》。
沙集模式,是一种草根农户自发在市场化电商大平台创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订单拉动电商创生产业和市场生态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沙集模式赖以依托的是拼装家具业,可当地原来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家具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但就是这群草根农民,捕捉到用户的需求,用互联网把握商机拿到订单,没有原料进原料、没有设备进设备、没有配件进配件、没有市场创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生闯出一片天!沙集让人们见识到,电子商务是如何为最基层的草根赋能,让他们用网上大市场摆脱对当地资源的路径依赖。此后,在许多地方调研,再听到那些地方的各色人等强调资源决定论,我都会拿出沙集说事。
沙集模式,是一个草根网商作为主驱动力创生和成长,并与其他主体互动共荣的农村电商模式。因其草根性、自发性、起点低,沙集电商一路走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当网商群体细胞裂变式复制,成长过程中的摩擦和挫折便接踵而至。为了跟踪研究他们如何应对发展中的挑战,我们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沙集设立了调研基地,在东风村设立了调研点。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们又写出了《沙集模式2.0》的研究报告。令人高兴的是,沙集网商已经突破早期1.0阶段的瓶颈,走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第一段路程,现在正行进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2.0的新征途中。二O一四年,沙集淘宝村数量达到五个,全镇网销规模达二十六亿,出现一批年销上千万量级的卖家和自有品牌,产业分工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要以动态的眼光看沙集,同样,也要以成长的眼光看这本书里的人和事。
这是一本有关淘宝村、电商村发展的书。
沙集的东风村,是全国最早出现的几个淘宝村中的一个。眼下,随着县域电商开始进入全面引爆期,农村成了电子商务的战略要地,淘宝村正进入爆发式增长和跨平台转型的时期。
二O一三年,我们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参与了阿里研究院首届“中国淘宝村”的评选工作。当年年底,在丽水召开首届淘宝村大会,我们一起向全国二十多个淘宝村发授了命名牌匾。一年后,淘宝村一下子增加近十倍,达到二百一十二个。以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淘宝村快速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与此同时,包括沙集在内的一批淘宝村的网商,开始同时利用京东、亚马逊等渠道以及微信、微博等微平台运营,淘宝村正在向多平台的电商村转化。
淘宝村也好,电商村也罢,其意义何在?
在我看来,淘宝村、电商村的出现,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最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新生事物之一。二O一三年,首届中国淘宝村大会上,我曾以“电子商务的‘基因’进入中国古老乡村的‘肌体’会发生什么?”为题,用“柳暗花明”、“星火燎原”和“转基因工程”三个关键词,对淘宝村的意义进行即席点评。我想表达的是这样三个观点:
一、淘宝村的出现,是草根农民利用市场化平台自下而上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的结果。它弥补了原来过分依靠政府主导、国家投入开展农村电商的不足,解决了自上而下式农村信息化应用绩效差的问题。它是草根农民在电子商务中的主体地位、引领作用和完全可以获得成功的有力证明。
二、淘宝村的出现不是偶然,淘宝村也不是难以复制的特例。只要电子商务能让草根农民见到实效,就会激发广大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淘宝村的星星之火,就可以在未来形成农村电子商务的燎原之势。
三、淘宝村的意义不限于经济方面。农村电子商务为中国古老乡村“肌体”中注入了互联网的新“基因”――新的市场观、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农村中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商,就是带有这种新“基因”的“细胞”,他们的复制裂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增添了新的希望。
我想,对淘宝村意义的上述评价,也适用于正在跨平台转型的电商村。
我想,这也是这本书里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带给我们的不平凡的启示。
这是一本记载农民群体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蜕变”的书。
还能清楚地记得五年前的东风村:狭窄的村道、低矮的农舍,网销家具虽然初具规模,但不少人家房前屋后还堆放着回收来的废旧塑料,这是他们学习耿车模式的结果。当年沙集民谣中“路北漏粉丝,路南磨粉面,沿河烧砖瓦,全乡收破烂”中的“破烂”,说的就是废旧塑料。沙集与耿车只隔着一条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耿车农民以家庭作坊创业,靠的就是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我记得王敏带着参观过村里农舍改建的废塑加工作坊,废旧塑料经分拣、粉碎、热熔后,压制成颗粒状,装上包,送往塑料加工厂作为原料再次使用,简陋的工作条件和废塑加工发出的气味令人印象深刻。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后来看到沙集因电子商务旧貌换新颜,耿车人反过来学沙集,我曾发微博感慨:空间上的一河之隔,差的其实是一个时代。这是农村经济靠传统工业化转型、还是靠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转型的差异,或者说,这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代际之差。
我一直认为,沙集网商的故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代农民,起码是一部分农民,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自身社会身份蜕变的典型经历。把沙集的故事放在三农转型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来看,这本书讲述的,其实就是草根农民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的故事,讲述在农村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在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一农民群体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同时,他们自身又如何成长,如何在经济上、生活上和思想文化上发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
看看眼下中国农村,沙集的故事,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上演。电子商务正在更为广阔的中国农村大地上扎根,越来越多的农民正从中获得赋能,农村网商快速崛起,他们的成功又在影响更多的农民做出类似的选择。这一切,让中国古老的乡村正经历一场空前的互联网的洗礼和改造,必将加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
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变迁,需要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
本书的作者陈恒礼在睢宁县文化馆工作,此前曾在报社主持过十年副刊、专题编辑工作;陈良是中共睢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此前是长期分管电子商务工作的副县长,调任后仍负责电子商务工作。陈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高度和视野,对全县电商发展全局的把握和写作中的点拨,加上陈恒礼对沙集网商细致入微的观察,扎实深入的采访和推心置腹的沟通,保证了本书的高质量。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到一般媒体报道无法触及的层面: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翔实生动的故事,还有丰富多彩的细节、立体多维的关系和故事主人公们微妙感人的心路历程。
谢谢恒礼,谢谢陈良!
作者邀请我为本书写序,我自欣然应允。作为一个以社科研究为业、长期跟踪电子商务的学者,能在自己退休前后,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沙集、参与众多农村电商的发展是何其有幸!
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二O一五年六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