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汪向东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新农人”现象
发表时间:2015-02-25 14:08:24 作者: 汪向东

本文是作者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13年会暨‘边缘革命2.0与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

之所以讲“新农人现象”的题目,主要有这样的背景。

一个,近年,在国家农产品生产和经营领域,新农人正在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现象。这个现象客观上存在。

第二,新农人群体近年表现得特别活跃。这个群体自己非常努力,他们特别在政策层面做了很多呼吁,现在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

自己对新农人现象做了一些探索,跟大家分享。

首先,什么是新农人。新农人现在已经成为现今条件下三农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生的主力军。新农人可以用三个“新”来定义,第一是农民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以农为业;第二,农业新业态。他们以农为业,不是再延续传统的做法,而是以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第三,农村的新细胞,这个群体主要在农村活动,从而构成当今情况下农村生命机体的新细胞,这个细胞原来没有。

虽然新农人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还需要清晰化。但是,重要的是,人们现在已经能够确认这个群体的存在。

新农人的来源和构成不是单一的,有一些农村本地人,也有一些外出打工的返乡者,还有一部分人是从城市、从其他职业背景下转过来的人。其组织载体,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协会等。

现在这个群体规模有多大,还不完全清楚。我也曾向主管部门一些领导同志建议,要关注并且进一步了解研究这个群体。

根据近来主管部门发布的一些数据,我们可以对此做大致的判断。根据农业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全国有87.7万个,这个统计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的那些人办的。城市去的,到农村去办的有多少,就说不清楚了。另外,专业合作社有73万户,这个边界也不清晰。更重要的是,在农产品经营领域,我们发现,近年出现了网商这个新群体。根据我们跟阿里研究中心前一段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分析,截止到2011年,在农村、做农产品的也是几十万的量级。不管怎么着,把这些零散数据汇聚在一起,人们有理由确信,保守估计,这个群体现在最少是几十万,很有可能是百万量级的群体。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在不断扩大。

这就很有意思,这样一个群体,真的在成为一种现象。这边是两亿多在农村人口中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最好的一批人,所谓“农民工”,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留守人口变成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那边又数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量级的新生力量反向回流,又进入农村,以农为业。在当今,“谁来种地”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时候,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不得不令人关注。

我们要问,新农人有没有可能成为继50年代军垦转业、屯垦戍边,继文革后期知青上山下乡后农业人口结构变化的“第三次浪潮”?我对此持有乐观的估计。

我们应该分析,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样一个现象跟当初有什么区别。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自主择业。此前,无论军垦人、还是知青,他们从事农业不是自己的选择,那是别人安排的。但是这个群体不同,新农人以农为业是自己的选择,这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这个群体有很清晰的事业动机。他们自己选择以农业为自己的事业,这种事业动机会在他们面临事业的跌宕起伏的时候,成为他们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柱,让他们坚持下来。

第三,在知识文化上面,他们拥有一种新的文化,他们对农业的看法,有一种新的理念,成为他们去理解这个行业,理解自己的事业的一个基础。

第四,他们中从城市过去的那些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价值的看法。

第五,叫蓝海市场。这批人在市场化发达的今天,他们有一种对新市场发掘的追求,即开拓所谓的蓝海市场。这也是近年这么多的人,什么“柳桃”、“褚橙”等现象的一个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把新农业看成一片蓝海市场。

最后,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也成为他们择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砝码。社会条件不一样了,这是今天产生新农人现象的基础。

接下来分析新农人的一些行为特征。

人们对新农人其实有着不同的认识。这里选了几个来讨论。

第一,人们看他们行为的时候,是把它当作一种“退守”,还是“进取”。百度百科对新农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新农人是一种逃离情绪,逃离污染、逃离喧嚣、逃离造作、逃离拘束、逃离繁琐。……新农人是在小资之后产生,因为厌倦。新农人有别于传统农人,不是彻底的乡土气,只是短暂的逃离,是农人生活的都市版。这是一种认识。

但是我们看到相反的,比如石嫣,她是国内CSA旗帜性人物,她在自己的一篇博客文章《俺在村里住》中,用特别醒目的黑体字这样写她的25人的团队: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别人看起来的好和坏,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标,而是能够专心地做一份事业。

我们可以看到,外人觉得他们是“短暂的逃离”,但他们自己并不认可。

关于新农人是“出世”还是“入世”,他们是不是“当代的陶渊明”,这个我也不认可。新农人中或许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追求。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在简单度日,而是追求事业,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不是那种“出世”。

关于他们是面向“自给”,还是面向市场,有人说他们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我们近年的调研,确实也接触一些有钱人,也有人说做农业是烧钱。但是,特别有人把面向“自给”或“特供”,作为新农人的特征,这就大谬不然了。其实,我们关注的新农人,不是为那些为自己、为少数人解决“特供”的人,而是那些面向市场以农为业的群体。这并非只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近年调查农民网商,有的网商起步时一贫如洗,有的背债创业,通过农业电子商务脱贫致富。这还真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办的事儿。

最后,他们是“单打独斗”还是“抱团”,他们是不是当代“愚公”。你跟新农人谈的时候,他们绝不认可这种说法。虽然看起来势单力薄,以一个弱小的新群体面对强大的传统力量的时候,有点像愚公移山。但是他们非常积极,开放互助,他们知道也很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要把他们理解为愚公,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概括起来,他们的行为特征有四个特点,或者说四个“重”。一个,重信息,这个群体天然亲信息化,亲电子商务。第二个,重资源,尤其是外部资源。第三个,重互利,他们明白以分享得收获。第四个,重创新。他们干的事业没有前例,只能自己摸索前行。一周前,我高兴地得知,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张合成司长在出席一个大会时,也强调要关注和研究新农人现象,并引用了我这个四“重”的观点。

今年6月份,应邀参加时隔九年后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会上,陈晓华副部长有一个说法,他讨论农业信息化困难的时候说,现在“谁来种地”都成了问题,农业信息化靠谁还不成问题吗?在讲话中,他特别寄希望于有一种新的、可以依托的力量。新农人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这样一支力量。人们能够看到,组织化和信息化是新农人必然的选择,人们有理由对这个群体给予更高的期待。

我们对新农人也有这样一些建议。主要是五条。

一条是用好政策。第二是积极探索,没有先例,许多新的问题、新挑战必须得自己去探索。第三,要开放合作,多交流。第四,保持敏感。环境变化太快,必须以变制变。最后,要有社会责任。在他们身上肩负着传播新农业文明的历史使命。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过,我国传统农村的经济社会必然经历现代化转型,电子商务在农村生命机体转型中正在发挥着一种“转基因工程”的作用。农村网商是中国农村肌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细胞,这种新细胞出现时间不长,却异常活跃,正在发挥强大的作用,感染和转变着周围的乡亲们,改变着农村的面貌。这样一种变化正在快速发生,这也是我们对新农人这个群体,对新农人现象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间关系,无法展开。就此题目我写过一篇博客,有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adc6c0101hdqb.html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