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王俊秀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增长极:从新兴市场国家到互联网经济体 ——信息经济前景研究报告(No.1,2013年4月)
发表时间:2015-02-12 20:14:57 作者: 王俊秀

 

继早年的英美、战后的日德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小龙”之后,本世纪初以来,“金砖国家”[1]成为新一波经济增长浪潮的代表。

20世纪70年代,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与南非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球总量的6%,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上升到8-9%,到2011年则加速上升到20%。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全球占比已接近27%,超过了所有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从增量上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增长极。中国增量趋势值[2]从2000年的144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6900亿美元,2006年超过美国,2008年超过欧盟15国[3],成为全球增量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以外的四个新兴经济体加总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趋势值在2009年也增长到与美国和欧盟15国大体相等的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未来五年,“金砖五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仍将以年均增加0.8-1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张[4]。因此,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决定全球经济格局的基本力量之一。

如果将“金砖五国”从本世纪初以来的高增长率作为未来发展的参照,很容易得出“金砖五国”将稳步实现与发达经济体融合的局面。但是,如果参考过去几百年的经济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恰是非线性和非均衡性。

非线性和非均衡性最鲜明的表现,在于生产力的快速进步最初往往只集中于少数行业,以及局部地域。麦哲伦和哥伦布无法想到,打通跨大西洋和印度洋航线所带来的羊毛和毛织品贸易,预示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西欧国家自此机缘巧合地站上了增长潮头,开始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接下来,陆续站上增长潮头的有一战前的美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四小龙”,直到本世纪以来的“金砖五国”。

然而,并不是所有曾站上增长潮头的国家都能跻身最发达的高收入经济体之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4个经济体中,目前仅有35个仍位列发达经济体中。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一时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的案例很多,但能持续追赶并迈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案例则寥若晨星。

1950年至2000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只有极个别国家跟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步伐。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开始追赶发达国家,大致始于2000年。尽管如此,到201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也仅仅是回到了1950年代的水平[5]

历史上曾屡屡出现类似“金砖五国”这样令人期待的现象,但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或者未能保持增长势头,或者在步入中等收入行列之后经济增长即出现停滞。非洲不少国家曾时断时续地冲上潮头,却因为各种因素未能抓住历史机遇;一些拉美国家也曾一度高速增长,却在尚未步入高收入俱乐部之前即陷入停滞。这些历史现象对今天的“金砖五国”提出一个巨大的问题:当“金砖五国”某一天从众所瞩目的潮头位置撤离后,它们各自会落在哪一类国家俱乐部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主要经济体通过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动全球经济走出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严重衰退带来的增长谷底,但全球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过去两年,全球经济相比危机前明显减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机构屡次调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金砖五国”未能幸免,纷纷减速。究其原因,集中表现为发达国家经济杠杆率过高、过度负债,以及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长方式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现实压力下,中国出口增速显著下降,经济增速较危机前明显放缓,2011年GDP增速相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2012年继续下跌了1.4个百分点,全年增速仅为7.8%。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增长目标调为7.5%,十二五规划则将2011年到2015年的年均GDP增速目标设定在7%,显示出中国政府做好了接受未来一段时间较低经济增速的准备。

与发达国家经济刺激未达预期相比,中国政府调低经济增速并非主要由刺激空间缩窄所致,而是主动调整,意在为推进结构调整创造环境。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指出,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届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这一过程也存在各种风险,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纵观历史,伴随深远技术革命的增长潮头最有可能将有关国家推入最发达经济体之列,英美如此,德日亦如此。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位于增长潮头的后发国家更容易轻装上阵,借技术革命之浪,顺利进入国际分工网络中最核心的位置。

中国有这样的机会吗?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信息经济浪潮正在兴起,其中互联网经济仿佛一块新大陆,正吸纳和改造着旧大陆的种种要素,塑造出日新月异的经济版图和商业生态。“金砖国家”这样的增长概念仅存在于地理界限中,而互联网经济则以技术为边界,将资源、要素、市场与技术整合,俨然涌现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与主要依靠不断追加要素投入而实现增长不同,互联网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避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固有的边际报酬递减的困境。

一、互联网经济体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令美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巩固了其全球科技领先地位。二十年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延伸到实体经济并与之融合形成信息生产力,驱动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如果将互联网经济比作国民经济,到2016年,仅二十国集团的互联网经济就将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第五大经济体[6]。面向2020,互联网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新的增长极。

1.1信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新要素、新基础设施、新主导权

与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新要素、新基础设施和新主导权,其核心是信息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赋能”。

新要素:从劳动、资本到信息要素。从生产要素来看,信息将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美国企业在软件上的开支上升了100倍[7]。仅2012年,全球企业在IT上的支出总额就将超过3.6万亿美元[8]。这种广泛、普遍的投资,让IT如同构筑起美国工业化景观的50亿吨钢一样,成为基本的投入要素。但正如80年代的美国企业在IT应用上投入了高约1万亿美元,却并没有显著提升其白领人员的生产率一样,关于“生产率悖论”或IT黑洞,一直以来都没有完美的解答。直到现在,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协同演化,IT技术终于有能力去全面、实时地记录、处理和支撑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一个由数据驱动的商业年代,才终于迎来了它的收获期,“信息经济”越来越名副其实。接下来,数据收集、存储和加工的效率,将越来越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医疗卫生部门能有效利用海量数据来提高效率和质量,每年通过数据获得的潜在价值将可超过3000亿美元;而充分利用海量数据的零售商,能将其利润提高60%以上[9]

新基础设施:从铁路、公路、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到信息基础设施。从基础设施来看,当前已经是全新商业基础设施的“安装期”。自1995年互联网在美国启动全面的商业化进程之后,在约15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安装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转之中,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架构于互联网之上、提供公用计算服务的云计算中心,又启动了它的安装和普及。回顾历史,每一轮大型商业基础设施的安装,都会经历20-30年左右的时间,如电力、铁路等,此后则会迎来“技术-商业-社会”三者协调一致、充满希望的黄金年代。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传输、加工数据的计算设施的普及,也必将一步步地释放出信息经济的巨大能量。100年前,正是公用电厂大规模替代私有电厂的时段,今天,则是云计算中心这一公用计算设施替代私有计算设施的时段。在美国,2011年底已关闭195个传统数据中心,到2015年将进一步关闭约800个。

新主导权:从生产商、流通商到消费者。从当前最直接的促动力来看,在过去近20年的互联网革命中,消费者和企业都已经被信息高度赋能,但在这一轮信息赋能的过程中,一向弱势的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可赋能空间,其信息能力的提升速度,也远超过了企业被信息赋能的速度。典型如高性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让消费者获得了过去不可想象的计算能力,一向处于信息弱势、分散孤立、消极被动的消费者,也已经变得见多识广、广泛连接、积极主动。这种在信息能力提升速度上的不一致,正在一点点地让原本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

新基础设施的快速安装,新要素的快速发育和大量投入,以及消费者作为交易主体的全面赋能,共同为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充足的燃料。这将是一个与新兴市场国家全然不同的新故事。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其故事的主要脉络,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大生产+大流通”的一整套商业体系,于过去几十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轮全面的深化与扩张,其故事背景,仍不外是工业时代的大框架。在那些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这一浪潮的国家中,“金砖五国”为工业大生产的维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也为美式生活方式的大消费,准备出了数以亿计的中产人群。而信息经济的发展,则完全不同于这种旧模式的延续和扩展,它是一次时代更替背景下的范式转移与模式升级,其中最具活力的场域,正是高速崛起的互联网经济体。

1.3信息经济视野下的互联网经济体

互联网经济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有时也称为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或新经济。早期的互联网经济是指互联网产业本身,即互联网产业经济。随着互联网推动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经济扩大为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经济体,原是基于地域概念所产生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集合。然而互联网所具有的泛在性——时间泛在、空间泛在和主体泛在,使得分布式的资源配置、协同型的价值网络和跨越空间的经济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打破了实体地域的经济集合概念。互联网经济以技术为边界,将资源、要素、市场与技术整合,已在全球范围内俨然涌现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互联网经济体。

互联网经济体之构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互联网经济体包含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设备制造四个部分,而广义互联网经济体除包含这四个部分外,还包含被“互联网化”的实体经济。

                                             

互联网应用: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媒体、网络广告、网络娱乐和网络游戏等。

互联网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服务、软件、IT咨询和教育培训等。

互联网基础设施:包括宽带、IDC和云计算等。

互联网设备制造:包括电脑、手机、服务器和路由器等。

“互联网化”的实体经济:互联网向周边产业扩展,带动了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的转型升级,实体产业通过被“互联网化”而纳入互联网经济体。

1-2  互联网经济体构成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随着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日益普及,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对GDP的贡献,尤其是对GDP增长的贡献,占比逐年增加,互联网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在互联网发达的国家,1995-2009年这15年间,互联网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0%;而在2004-2009年间,互联网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21%[10]

 

二、电子商务经济体:中国故事

互联网经济体正在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新增长极。在中国,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连接器”,进一步促进和带动经济整体转型升级,涌现和创建出互联网经济体令世人瞩目的“中国故事”——电子商务经济体。

3.1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兴起

自1995年萌芽至今,中国电子商务经历了从“工具”(点)、“渠道”(线)到“基础设施”(面)这三个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发展过程。2013年,电子商务在“基础设施”上进一步催生出新的商业生态和新的商业景观,进一步影响和加速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化”,进一步扩展其经济和社会影响,“电子商务经济体”开始兴起。

3-1  中国电子商务演进示意:从工具、渠道、基础设施到经济体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电子商务从工具、渠道、基础设施到经济体的演进,不是简单的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不断进化、扩展和丰富的生态演进过程。

工具阶段。早期,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主要把电子商务作为优化业务活动或商业流程的工具,如信息发布、信息搜寻和邮件沟通等,其应用仅局限于某个业务“点”。

渠道阶段。随着网民和电子商务交易的迅速增长,电子商务成为众多企业和个人的新的交易渠道,如传统商店的网上商店、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以及传统银行的网络银行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线下渠道之外开辟了线上渠道。网商随之崛起,并逐步将电子商务延伸至供应链环节,促进了物流快递和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的兴起。

基础设施阶段。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变革使信息这一核心生产要素日益广泛运用于经济活动,加快了信息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的渗透速度,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行为、企业形态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引爆了社会创新,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深刻地影响着零售业、制造业和物流业等传统行业,成为信息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或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基于和通过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商业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共享商业资源、创新商业服务,也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经济体阶段。随着网商群体日益壮大及主流化,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电子商务对经济和社会影响日益强劲,电子商务在“基础设施”之上进一步催生出新的商业生态和新的商业景观,进一步影响和加速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化”,促进和带动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经济体开始兴起。

3.2电子商务经济体界定和规模

3.2.1电子商务经济体界定

电子商务经济是指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经济。

电子商务经济体是指具有电子商务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包括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相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相关互联网设备制造等四个部分。

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电子商务应用等[11]

电子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如网络零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如网上支付)、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如代运营服务)等。

电子商务相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包括宽带、IDC和云计算运营等

电子商务相关互联网设备制造包括电脑、手机、服务器和路由器制造等

3-2  电子商务经济体构成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电子商务经济体之构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电子商务经济体包含上述四个部分,而狭义电子商务经济体则仅包含电子商务应用和电子商务服务。本报告中未经特别注明时,电子商务经济体均指狭义电子商务经济体。

3.2.2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

1、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应用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应用规模[12]为7.95万亿元,其中,企业之间电子商务交易额(B2B)约6.65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约1.3万亿元。

网络零售交易额将持续高速增长。2012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6.3%,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突破10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16.3%[13],将增长约10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3-3  2006-2020年网络零售交易额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电子商务应用总体规模也将保持高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3.8万亿元。

3-4  2008-2020年电子商务应用规模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2、生态大爆发的电子商务服务业

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扩展与协同,极大地展现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崛起的兴旺景象。为满足海量买家的个性化需求,众多卖家聚集于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渐次催生出专业化分工并蕴含网络效应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和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

3-5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分类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1年12月

2012年,电子商务服务业市场规模为2463亿元,同比增长72%[14],其中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市场规模为1174亿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市场规模为688亿元,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市场规模为601亿元。

预计未来3-5年,电子商务服务将进入扩张期,其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60-70%左右,呈现比电子商务应用更快的发展速度。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强势发展,将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应用的强劲增长。

3-6  2011-2015年电子商务服务业市场规模

电子商务服务业进入扩张期的主要动力源自电子商务平台的开放。继2009年以来淘宝、天猫进一步开放平台之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和1号店等也纷纷推出开放平台业务,并出现自营与平台合作发展的局面,如2012年当当网官方旗舰店入驻天猫。

电子商务服务业所支撑的电子商务应用规模逐年扩大。电子商务服务业所支撑的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占电子商务应用总体规模的比例,也在逐年扩大。网络零售领域,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的网络零售交易额约占网络零售总交易额的90%,预计未来10年将维持高位。B2B领域,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通过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完成。2012年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完成了约65%的B2B电子商务应用[15],预计到2020年该比例会上升到70%-80%。


3-7  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完成的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2012年,2463亿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了超过5万亿元的电子商务应用。预计2020年,将有约4万亿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超过30万亿元的电子商务应用。

3、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

电子商务应用规模与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之和即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

2012年,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为8.2万亿元,其中电子商务应用规模为7.95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为2463亿元。预计2020年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将达到47.8万亿元,约为2012年的5.8倍,其中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和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将分别达到43.8万亿元和4万亿元。

3-8  2012年和2020年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及构成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中心,2013年4月

未来几年,电子商务经济体将继续高速成长。2020年,电子商务经济体规模将达到2010年的10倍。

 



[1]“金砖国家”的概念最早源于2001年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预见在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四个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势头下,以往七国集团(G-7)作为最大经济体代表的国际经济格局将不可避免发生改变。随着南非于2010年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从最初的四国扩大为“金砖五国”。

[2]增量趋势值:对中国GDP年增量取HP趋势所得估计结果。这一方法可以平滑GDP的周期性和不规则波动。

[3]欧盟15国:十五个于较早时期加入欧盟的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希腊、卢森堡、荷兰、瑞典、芬兰。

[4]未来五年指2013-2017年,来自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1210月版。

[5] Sharma (2012).

[6] 《网络连接世界:4.2万亿美元的机遇 二十国集团的互联网经济》,波士顿咨询,20123月。

[7]IT不再重要》第37页,(美)尼古拉斯·卡尔,中信出版社,200810月。

[8] 数据来源:Gartner 20127月预测。

[9] 《“海量数据”的挑战与机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10] 《互联网不容小觑:它对增长、就业和经济繁荣的深远影响(Internet mattersThe Net’s sweeping impact on growth, jobs and prosperity)》,麦肯锡,20115月。

[11] 本报告在计算电子商务应用规模时,未计入在线旅游、在线教育、在线炒股和政府采购等。

[12] 本报告中电子商务应用规模指电子商务交易额,详细说明请参考附录1,未经特殊注明时,本报告中有关电子商务的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艾瑞咨询、易观咨询、阿里研究中心。

[13] 具体推算方法请参见附录2

[14] 2012年“电子商务服务”的统计口径略有调整,按照新口径,2011年的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要高于《生态大爆发——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报告》中发布的1200亿元。

[15] B2B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中大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后者绝大部分通过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撑完成。2012年的“65%”的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