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杨培芳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信息生产力发展前景及其重大影响
发表时间:2015-02-12 20:10:25 作者: 杨培芳

世界信息化浪潮经过了信息交流和信息媒体两个重要阶段,正在进入以宽带、物联网、3D打印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生产力阶段。我国必须认真总结前两个阶段的成验和教训,发挥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和潜在的社会文化优势,迎接信息生产力时代的到来。

 1、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信息生产力为标志的新阶段

社会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组成,也有学者提出过两要素理论和多要素理论,比如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科技要素、管理要素、制度要素、组织要素、文化要素等等。而信息生产力不是单一(比如市场信息)要素或者某个要素的子集,是针对传统工业生产力而言,是整个社会生产力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标志,也是当代最活跃、最重要、最为社会化的核心生产力体系。

信息生产力主要是由信息或知识劳动者,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传输、监测、协调、控制、管理)网络,以及适应各行各业生产、服务和人们生活需要的信息资源形成的新型的、社会化的生产能力。它与现代能量、材料和机械系统密切结合组成信息时代的生产力。

马克思早就指出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1]

 200多年前,最初的蒸汽机只作为“用火提水”的演示模型出现,后来瓦特在纽克门蒸汽机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才使它进入纺织、造船等生产领域,带来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00多年前,电的发明也长期作为新奇的声光演示工具,后来发电机、电动机的出现,才使电能进入生产力领域,带来了第二次产业革命。

信息技术源于100年前的电气通信,主要用于人际交往。1975年以后,出现一个“C&C革命”的口号,主要内容是通信(Communication) 与计算机(Computer)的融合。这是第一次信息化浪潮。那时候虽然单个计算机在科学运算、辅助工业设计领域有所应用,但是并未改变生产流程和方式,也未达到普及化的程度,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和交流的信息渠道的功能方面。其典型代表就是电子邮件带来的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

大约1995年以后,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化进入以内容搜索为主要功能的新媒体阶段,形成信息化的第二次浪潮,也称为3C革命:通信、计算机与内容(content)。主导业务是信息内容服务,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今天大家普遍重视的新媒体行业。

2008年以后,物联网、云计算和3D打印技术的相继出现,正在形成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人们将利用信息传感网络和分布控制系统,直接为生产与生活提供全景式的服务,从而使信息化的步伐进入以信息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时代。

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化、信息社会密切关联。所谓信息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和应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全面的变革,通过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利用,导致各种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水平空前提高,从而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具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的过程[3]。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信息生产力逐步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信息化进程的结果将使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世界公认的信息社会。

2、信息生产力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

农业社会人们直接使用镰刀斧头生产;工业社会人们操纵机器生产;进入信息社会,50%以上的劳动者利用信息和知识,通过互联网以信息服务方式从事生产。他们不但生产了空前丰富的粮食、机器等传统的实物产品,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空前丰富的精神产品和日益多样化的服务,这不是理论的想象,而是我们今天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见到的客观现实。

在一些高度自动化的工厂,生产线基本无人管理,一个车间只有一个蓝领工人,4-6条自动生产线只在出现故障时候才需要人去做一些简单处理。多数工人被集中在白领车间,他们的劳动手段就是电脑、软件和网络。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生产中的许多服务环节从物质生产流程中被分离出来,形成值得关注的服务外包趋势。这样一来,生产结构就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由专业机构从事的生产型服务环节,使原来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机构变为直接生产的实施者、监督者或管理者。传统的生产流程、管理方式、劳资关系都将发生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生产力时代的历史变迁

杨培芳信息生产力发展前景.JPG

由于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将使得“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218页)。

200多年前,最初的蒸汽机只作为“用火提水”的演示模型出现,后来瓦特在纽克门蒸汽机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才使它进入纺织、造船等生产领域,带来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00多年前,电的发明也长期作为奇特的声光演示工具,后来发电机、电动机的出现,才使电能进入生产力领域,带来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信息技术经过百年主要用于人际交往服务阶段,几十年主要用于内容媒体服务的阶段,最近物联网和云计算出现以后,使它进入直接生产、流通和交易领域。必然带来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乃至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

农业时代的生产力适应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工业时代的生产力适应大机器集中化的生产方式,而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则适应网络分布化生产方式。在计算机单机应用的阶段,自动化设备只替换了个别生产工位和生产环节,基本上仍属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只有互联网才彻底改变生产流程和组织形态,导致与传统的农业、工业生产力完全不同的新型的、网络化的、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出现。

《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Jerfrny Rifkin)认为,最初的3D打印制造技术仅仅是一种叠加印刷电路的制造工艺,只能打印出简单的某些零部件。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更多成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协同设计最后被打印出来。据国外一家专门研究机构称,当前成品打印约占3D打印份额的28%,预计至2016年,这一比例将超过一半,2020年将超过80%。随着3D打印制造技术的普及,汽车、房屋的主要构件都可以打印出来,现代工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制造业环节会被新型信息和物流服务业代替。

早在7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就发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由直接商品生产向信息服务演变。由于两种经济形态之间存在许多原则差异,将会导致许多新的经济问题甚至社会冲突的产生。最核心的一个经济问题是,人们无法用传统市场条件来衡量信息服务的价值,更没有现成的、已经成熟的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的机制。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随着人们之间的关联域的扩展,社会需要做出的是一种公共决策,它并不等同于个人决策的简单总和,正如一辆辆汽车聚在一起会造成交通阻塞一样,合理的个人决策加到一起将可能是一场恶梦。

面对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我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对策。在信息化的第一阶段,我国通信技术十分落后,许多地方电话不通、通而不畅,计算机应用仅限于科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领域。而在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前期,我国信息通信业奋起直追,无论是在通信服务领域还是信息设备制造领域都进入世界前列。不幸的事发生在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后期,我国3G决策拖了8年,三网融合政策拖了12年,我国的宽带基础设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2年的3年扩大到目前6年,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明显落后于日韩、欧美等国家。

在进入新型信息生产力阶段的关键时刻,我国必须认真总结第二阶段的成功经验和再次落后的教训,发挥潜在的社会文化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抓住新的历史机会。

3、宽带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当前,信息生产力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宽带信息网络的技术领域。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存储技术的微电子基础、软件的逻辑和数学基础等)虽然也很重要,但也要靠宽带网络和应用来拉动。近年来的重要突破和发展集中在信息传输、交换和终端技术上,这就是网络成为当今热点的根本原因。信息传递离不开网络、信息采集离不开网络、信息搜索离不开网络,复杂系统的远距离信息监测和信息调节控制更不开网络,因此可以说,在今天网络的技术发展方向代表信息生产力核心技术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计算机单机应用,只是替换了个别生产工位和生产环节,从总体上来看这仍然属于工业生产力的经济形态。而网络化则将彻底改变生产流程、组织形态和经营理念,它将具备与工业生产力完全不同的许多新的经济特征。

――基础网络全光纤化:

20年以前,业界曾普遍认为,光导纤维只适合中短距离通信的使用,长距离的、跨洲越洋的通信适合使用卫星无线通信方式。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光导纤维通信适合地球上任何距离和容量要求的通信活动,而卫星通信只适合特殊环境和特殊情况下的通信活动(比如海事活动、太空活动)。

随着无源光通信技术的突破,全光纤网络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技术方向。全光网络的接续技术发展,使信息传输能力大大提高,宽带成本更为低廉。

――交换平台云服务化

这里所说的交换平台云服务化,包括传输设施管理平台云服务;软件平台云服务;数据平台云服务;应用平台云服务。云服务的真髓就是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与服务的共享。

――接入方式多元化

这包括FTTH(光纤到户),3G-LTE(第三代移动通信和长期演进技术),WIFI(无线计算机上网)、兰牙,UWB(超宽带),3.5G、5.8G(固定无线宽带),FSO(空间激光),卫星接入。多种接入方式满足全方位、多领域的需求。

近期接入方式仍然以FTTH和3G-LTE为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向更广泛的生产、生活领域延伸,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将促使接入方式也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移动化方向发展。

――信息终端瘦型化

世界各国最早的电信终端就是一台最简单的黑色电话机,较为复杂的功能均由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完成,到计算机与电信C&C的融合阶段,计算机界专家发现计算机终端几乎可以完成除传输之外的所有信息处理功能,网络只剩下透明光纤通道,叫做简单透明网络和智能化胖终端的趋势,甚至有专家主张由胖终端把可能有用的信息都存储下来,需要的时候只从胖终端存储器中提取,以节省传输成本。

然而光纤技术已使传输成本几乎降到免费程度,随着云服务技术的拓展,终端由智能化到瘦型化又成为最新取向,复杂的网络功能将由分布在任意地域的各类云服务中心完成,终端可能就是一个显示器。这就进一步催生细分小众市场和细分功能市场:网络家庭、位置服务、电子标签(RFID)、远程测控,用形形色色的瘦型终端满足人类社会民生日益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

4、物联网、云服务技术面临重大突破

物联网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形成的另一个新概念,它是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重要延伸。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这样三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可以通过云计算的SaaS营运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类似仪表面板)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目前的物联网在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云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无边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你的电脑的硬盘上可能是一片空白,但只要连上网络,你就将拥有整个信息世界。云服务的意义,一是让人们集中精力做他们最擅长做的东西,帮助提升企业的业务。二是通过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大量节约成本,是为企业省钱不是烧钱。

物联网和云服务开启了信息通信直接为生产服务、形成新型生产力的闸门,它代表着信息化浪潮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的到来。值得珍惜的是,我国在这个阶段起步并不算晚,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认知和国家政策,能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得到最大的效益。

5、信息生产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借鉴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修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信息生产力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定量测算模型。

早期经济增长理论源于工业时期的经济分析, 主要反映在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的C-D生产函数中,只包括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的投入, 其函数形式为:Y=aKαLβ,其中K表示资本投入, L 表示劳动投入, a是常数。α表示资本弹性,即当生产资本增加1%时,产出平均增长α%,β表示劳动力弹性,当劳动力增加1%时,产出平均增长β%,a是技术进步因子,表示在考察期内技术进步的平均作用。

20 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 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情况显现出来。1986年罗默提出了一个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认为科技进步是经济的第三增长源, 把C-D生产函数改写为:Y=BSαKβLγ,其中S 表示技术进步要素, K表示资本投入, L 表示劳动投入,B 表示剩余要素。罗默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认为知识是一个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像在机器等固定资产上投资一样在知识上投资,而非如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的那样技术进步只是外生的、偶然的、无成本的资源。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直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信息通过作用于其他资源(如资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 ,并对这些资源合理配置创造效益, 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现了国民财富的增长。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因此可将经济增长模型修正为:

Y=ALαKβIγ

其中:Y为所观察的系统的总产出,K、L、I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信息化投入量, A 表示除信息要素之外的其它技术进步水平和剩余影响要素(这里仍将A作为常数),α、β和γ分别为总产出Y 对投入资本K、劳动L和信息I的弹性。利用这个模型可以测算资本、劳动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上述测算模型,基于数据统计的权威性、一致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我们对各变量的选取如下:

1、产出量Y: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 以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2、资本投入量K: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3、劳动投入量L的确定: 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就业人员合计”,单位:万人;

4、信息化投入量I 的确定: 选取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信息化发展指数”。

本模型中“信息化投入量I”的确定是一个关键点。信息化投入量I 的确定首先要紧扣本报告“信息生产力”的概念。信息生产力主要是由信息或知识劳动者,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传输、监测、协调、控制、管理)网络,以及适应各行各业生产、服务和人们生活需要的信息资源形成的新型的、社会化的生产能力。信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劳动者、ICT技术及其网络为核心的劳动工具、满足生产和生活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源。以上三者中,现阶段最活跃的是ICT技术及其网络。

信息生产力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量化测算面临着数据选取上的困难。由于信息化发展迅猛,许多新的产业分支都是近几年才发生发展起来,统计体系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因此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不完整,可比性较差;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各国的统计数据口径也不一致,同样造成了横向截面数据的不可比性。

经过权衡比较,我们选择“信息化发展指数”作为信息化投入量。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指标体系如下:

  从上述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指数能够较好地代表信息生产力的水平。而且,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从1996年开始测评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积累了较为权威的统计数据。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化发展指数”作为信息化投入量在目前情况下是科学和可行的。 

杨培芳信息生产力发展前景表2-2.JPG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方法,并为了达到统计回归所要求的数据量,我们取2006年至2009年全国31个地区的数据,形成以下数据表(详见附表)。样本容量为124, 符合大样本要求。

杨培芳信息生产力发展前景2.JPG

上述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962,调整后为0.961。可决系数反映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的影响程度。可决系数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自变量引起的变动占总变动的百分比高。统计结果表明GDP的变动值可由资本、劳动力、信息三者的变动共同解释的比例为0.961,该模型的解释力是很好的。

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的系数分别为0.725、0.253和1.139。各系数显著不为0,从而可以认为原因变量对的结果变量的贡献是显著的。

根据幂函数的性质,以及我们选取的具体指标,表明资本投入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将使GDP增长0.725%;劳动投入(就业人员)增长1%,将使GDP增长0.253%;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1%,将使GDP增长1.139%。三种要素中,信息化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资本投入贡献率的1.6倍,劳动投入的4.5倍。

 6、信息利用强度和全社会物耗、能耗置换模型分析

据统计,2011年全球GDP总量大约62万亿美元,我国5.7万亿美元。而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物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4倍。

现代哲学认为,物质、能量、信息表征着整个宇宙的三种本元,人类社会发展也离不开物、能、信息这三种最基础的资源。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如果利用信息资源太少,就会相应过多地消耗物、能资源;反之,信息资源利用强度提高了,相应地消耗物、能资源就会减少,在这三大基础资源之间存在着某种置换关系。

如果我们用钢铁、水泥加粮食产量代表社会的物耗;用一次能耗总量代表社会的能耗;用通信业务总量和研发(R&D)费用支出额代表社会信息利用量。采集中国2000年度至2009年度统计数据,见下表:

杨培芳信息生产力发展前景相关数据.JPG

   利用以上数据计算可以得到,2000年到2009年,我国单位GDP的信息利用量增长了218%;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39%;单位GDP物耗降低了31%。按照线性平均计算,单位GDP的信息利用量每增长10%,单位GDP能耗降低1.8%;物耗降低1.4%。

7、我国信息生产力时代的历史机遇

西方发达国家对物联网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美国将微纳传感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欧盟2009年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 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之一。韩国的 IT839战略将泛在物联网USN作为三大基础建设之一,其中的 U-Life计划的目标更是要在2014年建成松岛泛在城市,投资约250亿美元。同时还有新加坡的“下一代I-Hub”计划、台湾的U-Taiwan 计划等都将物联网作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云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无边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你的电脑的硬盘上可能是一片空白,但只要连上网络,你就将拥有整个信息世界。

云服务的意义,一是让人们集中精力做他们最擅长做的东西,帮助提升企业的业务。二是通过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大量节约成本,是为企业省钱不是烧钱。

云计算是整个IT行业的一次重整,这是中国从IT大国走向IT强国的一个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通过政策保驾护航的同时,从业人员协同努力,为中国在新历史阶段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贡献力量。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拓展,知识化、协作化、软件化、服务化、共享化的信息经济特征愈加明显。可喜的是我国并没有盲目跟随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用强大的社会需求带动基础标准、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关键技术和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系统创新、协同服务、基础标准等价值链的高端市场成为可能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我国精细加工能力和材料提纯能力长期落后,已经成为工业制造领域的致命伤。但是我国芯片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并不落后,软件人才和队伍并不落后。一旦我们学会利用独有的智力资源优势和最大的市场空间,一定能够在信息生产力平台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奇迹来。

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无论是种子、农药、机耕、灌溉等专业生产服务公司,还是各类农用物资、产品的购销服务公司都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化信息网络这个重要支撑条件。

在工业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中,信息通信将渗透到生产过程的协调、监测、控制各个环节,零库存生产是任何一个工业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不仅需要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的生产和调度,更需要及时掌握各种社会信息以便对实时变化的市场情况做出反应。随着3D打印技术和维基生产方式的普及,许多服务环节将通过外包模式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型服务企业群。

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对信息网络的依赖程度本来就高于工农业生产领域。各类交通运输体系越来越要求在路况透明的情况下运行。计算机定位和汽车漫游信息服务可使车辆空返控制在最小范围,客运定座和客房预约系统必须延伸到居民家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

电子商务可把用户需要的商品送进家门,并通过手机付账。科研设计工作者可坐在家里访问各种知识库、方法库和数据库,真正站在巨人肩上进行科学的再创造。居民生活中的房租费、水电费和煤气费以及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等经常性开支,都可通过网络支付。远程教育可使边缘地区的与世界名校同步授课。网络医疗可使身处穷乡僻壤的患者享用一流的诊断服务。

人类处于工业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换过程之中,竞争的焦点已经从硬件转向软件,从单机技术转向网络集成,从加工生产转向应用服务。我国拥有雄厚的智力资源和优秀的软件后备大军,同时拥有13亿人口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巨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我国长期积淀了更适合信息共享、协作共赢的社会文化。一旦运用信息生产力阶段的后发优势,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促使世界经济重心再次向东方转移将是完全可能的。

8、信息生产力正在构建新经济思维平台

 机器生产力时代,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对立斗争的简单化决策方法。人与人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与反斗争,压制与反压制,控制与反控制的思想方法使人类社会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在经济学领域,人们长期游离在凯恩斯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权威主义的两元悖论之中,没有任何体系创新,也越来越找不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社会难题的出口。

社会发展到信息生产力时代,人们遇到的诸多问题已经不可能在牛顿力学的单一因果链的思维平台上获得满意的答案。人们经历了集中还是分散、权威还是自由、政府还是市场两种对立思想体系的长期磨擦以后,开始寻求超越工业时代二元哲学思维模式,用多维模型、统筹兼顾方法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新型关系。

达尔文时代,人们曾普遍认为生物进化只能被动地服从"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这把利剑,说明那个时代的人对能量和力学的畏惧和崇拜。到了近代,科学才发现某些复杂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自发形成一种有序结构。这就是说,有序并不总是在力学规律下被强制形成,环境的作用可以使某些开放系统形成自发有序。我们可以把开放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自发有序主要是单向力学作用的结果,可称作自组织化,人类社会系统的自发有序则是依靠信息形成协同互动作用的结果,可称作互组织化。

如果说农业社会是以物料为主导的无组织化社会形态,工业社会是以能量为主导的被组织化社会形态,那么信息社会不是被组织化社会形态的继续,也不是自组织或无组织形态的复归,而是一种新型互组织形态。一个报告厅有几千人随意鼓掌,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掌声中过不了一两分钟就会形成有节奏的规律性掌声,这就是著名的尼格罗庞蒂互组织试验。该试验告诉我们,虽然现代社会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存在,甚至在计算机网络里仍有大量有害的信息,但是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协同自律能力会大大增强并很快消灭少数不协调的声音,将它们淹没在共振的旋律之中。如果这种多元协同的互组织思想能够在后现代认识论中立足的话,那么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大到中东战争、中到经济危机,小到企业竞争和人际关系,都可以找到根本解决的线索和方案。

农业时代适合分散个体化生产方式,工业时代适合集中标准化生产方式,信息时代适合多元协同化生产方式。几百年来,不加节制工业文明把人们带进了个人理性的误区,许多学者把现实社会的恶性竞争、弱肉强食、贫富悬殊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他们信奉利己行为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增长。实际上人们看到的则是金钱万能、物欲横流、诚信缺失、坑蒙拐骗,一切人坑害一切人的战争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上演。

随着信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交易、交往频次快速增长。人们逐渐发现,在交往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不是双赢而是皆输!人类生产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攫取利润,而是提高生活质量。除了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它们都直接影响人的生存质量。如果说人类要满足基本物质条件尚要靠利己动机来推动,那么满足交流与尊重需求要靠平等互动的力量,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则要靠牺牲精神。而个人利益最大化、占有欲无限膨胀、损人利己、贪得无厌不过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插曲。有人将高层需求理解为个人长远利益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沽名钓誉),这种简单化的理解是对人类“天下为公”理想共识的亵渎。

理论前沿也从两个方面支持回归平等互利的经济伦理。一是著名的“纳什均衡”,二是艾克斯罗德的“合作进化”模型。约翰.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利己主义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肯定是进入“皆输”的陷阱。后来他又在“三人演化合作博弈研究”中进一步证明,“如果交互的生物体或人类被假定为仅有自私、非合作的动机时,合作行为的自然演化是完全不可能的。真实的人类行为显然是由一些复杂并且促进彼此之间合作的本能来引导”。

艾克斯罗德则用计算机建立合作进化论模型证明,人们经过上千次重复博弈发现,无条件利他主义者和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者都很快被淘汰;阴谋诡计者一度获得最多繁衍机会,但最后也被淘汰出局;只有平等合作者才能获得长远生存和繁衍机会。遗憾的是现实的人类交往和经济交易不可能一对一重复上千次,因此,该模型在现实社会不能收敛。

信息生产力的快速渗透使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起来,在同一个地球村庄,所有交易交往行为都要豁然阳光之下,谁好谁孬,社会自有公论。经济主体之间的非合作对抗性竞争不再像工业社会那样有效,人类将进入一个“自己活也要别人活”的闭环系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的经济机理正在形成,那就是:“只有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自身的合理利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将实现高度的统一。

    有学者在欧洲一个小镇观察车辆通过一座小桥的情况,桥很窄,一次只能通过一辆汽车。尽管队伍排的很长,但由于视野开阔,总是一边通过3-4亮以后,另一边再通过3-4辆,没有警察也不用信号灯,秩序很好。它进一步证明,只要信息足够透明,人们会自觉遵循公共理性规则行事,因为人们既不愿做专门利人的圣人,也不愿做损人利己的恶人,多数人还是愿做与他人平等相待的凡人。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未来能不能进入一种理想的以“利他”行为主导的君子国社会,但可以预见的是,人类正在摆脱利己主义的个人理性市场经济,进入一个以平等、合作、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公共理性市场经济阶段。因为信息网络创造了透明、平等、合作的刚性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惟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更快得到报复,只有诚信的平等交易者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人们不能脱离他们所在的时代,但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批站在前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