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张新红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谁将成为21世纪的亚当•斯密?
发表时间:2015-04-04 12:25:11 作者: 张新红

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让全球的经济学家们都显得很失落、很迷惘,随后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更让他们争论不已,宏观经济学似也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连保罗·克鲁格曼都在反思:经济学家这个行当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他得出的结论倒是很有意思也很不客气:“经济学家这个行当之所以误入歧途,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们总体来说错误地用漂亮的数学模型所装饰的美代替了对真的追求。”并推断经济学家们必须努力适应“混乱不堪的局面”。中国在应对这场危机中做出的表率作用非同一般,当然也同样带来很多评价甚至非议,对经济学的反思也随风而至。信息社会50人论坛的专家们对此也多有探讨,2014年底召开的年会上,大家争论的焦点便是:传统经济学理论需不需要重构?年会结束了,争论却在继续。于是便有了“对话”的建议,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这场研讨会。一开始大家讨论确定的主题是“关于经济学的对话”,后来大家觉得火药味太浓不利于有效交流,最后确定为“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显得平和包容一些。而我想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谁会成为21世纪的亚当·斯密?要回答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不得不多琢磨一番。

一、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工业时代的经济学

2015年2月28日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日子:一帮主流经济学家与一帮信息经济研究者聚在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这种碰撞即便产生不了大爆炸总也会弄出点火花吧?春节前关于这次研讨会的参会报名情况让人兴奋而不安:会场最多能容纳120人(估计有一半还得站着参加),报名人数已超过200人。秘书处同志说已与北大国发院方面商量好了解决办法,但仍不免惴惴。不过,倒也多了几分好奇和期待。

表面上看,“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这一主题至少隐含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经济学理论需不需要发展?(2)人类是否进入了信息时代?(3)信息时代是否真的与以前(工业时代)有根本性变化?(4)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将怎样创新发展?

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将这些问题理清楚,可能还需要关注更多的问题,比如:先有经济实践还是先有经济学?经济实践决定经济学还是经济学决定经济实践?经济学是解释经济实践还是指导经济实践?经济学是为一部分人服务还是为所有人服务?经济实践发生变化了经济学要不要变化?经济实践是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奏效?这个时代与以前到底有什么不同?时代不同了经济学理论是不是一定要创新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列出两大张纸。

可能是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从哲学、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缘故,所有关于经济学的重大问题如果继续深究下去往往都会进入到哲学层面上去,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缠杂不清。也许离远一点儿,会将问题看得更清楚些。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其实并没有太长的历史,如果从亚当·斯密18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算起,到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为止,其间只有240年时间。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这个阶段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上也是完全重合。这当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恰恰证明了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就是实践的产物,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研究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无论是早先的政治经济学还是马歇尔之后简化了的经济学,无论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所谓的现代经济学,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奥地利学派,其研究的基础和对象都是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只能算是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或简称为传统经济学。

经济学家看经济学
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而令人最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威廉·刘易斯(1915-1991):“这个圈子里大部分的著作都是有关理论的架构:把文字转化为图表,再将图表转化为方程式。我是其中少数以事实来验证理论的人。”

二、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

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伟大的实践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经济学理论,离开了实践,经济学不可能存在,也一文不值。

自从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家成为一门职业以来,卓有成效的经济学家很多,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家其实并不多,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凯恩斯都很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就看一看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是工业革命实践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经济学 的产生与发展一直都是经济实践的需求使然,其创新也一直是在批判中进行。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认为应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算起。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从手工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型的时期,适应了资本主义渴望自由发展的现实需求,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进行了批判,当然也汲取了前此经济思想学派的丰富营养。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早期他不是学经济也不是研究经济的,他是教逻辑学和哲学的,其《道德情操论》就很有名。斯密生活的早期,英国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工场手工业已非常普及。他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翻译成中文时简称《国富论》)时是在1768年,正处在由工厂手工业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斯密又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修改完善,1776年3月正式出版。其中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论、看不见的手理论等为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引起广泛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一般认为,工业革命从瓦特取得改良后的蒸汽车发明专利开始,时间是1768年,与亚当·斯密着手写作《国富论》正好同年。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过去的教科书说是瓦特发明了蒸汽车,这当然是一个错误。在瓦特之前蒸汽车已经发明并应用了许多年,瓦特只是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好用更加安全而已,当然他拿到了发明专利也是一大功绩。至于将1768年作为工业革命的起始年,也只能算是后来研究者为了学术研究之便做出的简化处理罢了。其实在1960年以后,机械大工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机械大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斯密不会有动力去写《国富论》,也不可能写得出来。在当时,机械大工业代表的就是先进生产力,当然会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和阻滞,原有的重农、重商经济学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亚当·斯密赶上了这样的伟大时代,所以才会有伟大的理论脱颖而出,发出熠熠光彩。

2.卡尔·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是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

瓦特改良蒸汽机后的几十年,工业大生产迅猛发展起来。有很多实践是斯密没法看到更没法体验的,他提出的理论当然也需要进行完善和提升。所以就有了大卫·李嘉图构思与写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写作时间为1815年2月至1817年4月)。

随着资本主义大业迅速发展,劳资矛盾开始凸显,19世纪20年代前后空想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兴起。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于是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与亚当·斯密一样,马克思也不是学经济而是学哲学出身的。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立志为人类劳动”要成为“真正的伟人”的马克思拿到哲学博士后很快就投身于政治运动。为更好地指导工业运动,1943年起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凸显了革命理论的迫切需求。1850年起,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花了十多年功夫潜心研究,终于在1867年首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其第二、第三卷在其逝世后的1885年、1994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其核心主题是剩余价值理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为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并开展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引发的工人运动实践成就了卡尔·马克思及其《资本论》。

3. 约翰·凯恩斯及其《通论》是大危机实践的产物

经济学史上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非常有意思的是,凯恩斯也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他拿到的学位是文学硕士。只是后有为了考公务员,才开始攻读经济学,从此与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凯恩斯所以能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因为他首先提出了国家干预的经济主张,体现在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一代表性著作中。

耐人寻味的是,凯恩斯原来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那么是什么使得凯恩斯一反常态来这样一个大转身呢?当然是1929-1933年的那场致命的经济大危机。

亚当·斯密之后,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致占有主流地位,虽不断修修补补,但主旨并没有大的改变,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让自由市场理论受到致命打击,往下的路子怎么走成了大问题。凯恩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奇制胜提出了政府干预学说。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面对大萧条时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现象,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项目,雇用失业人员。这批人就业后用领取的工资购买食品等货物,从而刺激了对这些货物的需求,生产这些货物的厂家又会雇用更多的人。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其结论是: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凯恩斯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西方学者的评论是:“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

可以说,如果没有1929-1933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就不会有所谓的“凯恩斯革命”。

三、信息时代呼唤21世纪的亚当·斯密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所谓伟大的经济学家、伟大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伟大的经济实践的产物。现在我们急于想知道的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又揭示了什么样的经济实践大变革,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

1.工业社会经济学的终结

凯恩斯之后,“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理论日益成熟,几乎到了完美的地步。用克鲁格曼的话说,“在现实世界中,经济学家们相信事情已尽在掌握。”芝家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2003年甚至宣称:“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但到了2008年,这一切都滑稽得近乎残酷了。

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对于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经济学家们历数宝典进行了探究,流动性过剩似乎成了最好的解释。但问题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经济实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经济学理论有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应了。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基于工业时代的经济实践,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实践变革。正如工业技术革命促成了工业社会的到来一样,信息技术革命正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正如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工业经济一样,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当然就是信息经济。用工业经济理论解释和引导信息经济发展,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可以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宣布了工业时代经济学理论的终结。

2.信息时代呼换全新的信息经济理论

前此的经济学研究中也有过关于信息经济的研究,也产生过大量的理论著述和信息经济学家,但那些研究并没有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范式。至于有人认为信息经济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成熟,就不单单是一种误解,简直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仿照工业革命的阶段划分方法,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信息技术革命开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46年。但真正能够称得上革命性的变化还得从互联网的商业化开始算起,至今也只有20年多一点的时间。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广泛渗透,才使得信息革命呈现出聚核裂变效应。后来也有先后五次多人因信息不对称研究获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其研究范式仍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中打转转,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要素投入之一去研究,还没有将信息经济放到与工业社会显著不同的社会基础大变革中去看待。

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环境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一些经济学基本假设面临不同程度的实践挑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信息高度连通、人的追求和发展理念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许多理论如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得可笑甚至可怕了。

后危机时代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尝试着进行理论创新。杰米里·里夫金可算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开拓者之一。里夫金自己承认2009年才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影响,之后便来了个大转弯,2011年《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出炉便博得满堂喝彩,不仅成为默克尔的座上宾,也让中国的官员学者几乎人手一册(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上个世纪大危机后的凯恩斯革命)。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为新时代画了一个素描。又两年,他的《零边际成本社会》再次振聋发聩响彻云衢。他自己说这本书则是非常细致地描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过程和即将出现的变革。应该说,里夫金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离集信息经济理论集大成显然还有较大的距离。

经济学创新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原有理论体系太完美了,以致于多数经济学家死活都不愿意放弃。二是信息革命仍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从互联网发展看,经历过以信息传播为特征Web1.0阶段、以信息交互为特征的Web2.0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以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Web3.0阶段,将来可能还会发展到以万物互联为特征的Web4.0阶段乃至以全面智能化为特征的Web5.0阶段。仅从现在看,信息革命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影响就已经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适应,未来又将如何,确实更加难以预测。

可喜的是,大变革才刚刚开始,实践很有富,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经济学理论,期待会产生21世纪的亚当.斯密。

四、几个基本结论

1.经济学正走向融合。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经济学,将来也不会有。经济学从哲学而来,揉合了政治学、社会学、数学、文学、心理学等几乎所有你能说出的学科知识。学科划分本就是人为的,因实践需要而分,也将因实践需要而合。也许将来的将来经济学最终会消失——世界上本没有经济学,总有一天经济学也会消弥于无形,但人类发展的主题永远存在(至少在人类消失之前)。

2.经济学理论正在孕育重大突破。经济学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当已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合理解释、有效指导经济实践时,就说明经济学需要重大突破了。

3.从斯密到凯恩斯,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都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是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学理论。

4.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

5.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有显著区别,所需要的经济学理论也将有很大不同。社会基础变了,经济学也将面临重构。如果将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经济学称之为工业社会经济学或传统经济学,那么以信息社会为基础的经济学也可以称之为信息社会经济学或新经济学。

6.21世纪的亚·斯密即便不产生于中国,也与中国脱不了干系。伟大的实践产业伟大的理论,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很丰富,中国的表现更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