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师曾志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互联网已成为人的器官、功能的延伸
发表时间:2016-05-23 00:34:53 作者: 师曾志

互联网公益以及互联网公益传播无疑是2015年公益事业发展的亮点。2015年腾讯网络平台捐款一个亿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而2008年腾讯公益捐赠平台建立后筹款的第一个一个亿则用了72个月的时间。尤为引人入胜的是,2015年腾讯公益基金会创立主题为“一起爱”互联网9·9公益日,创下三天捐款1.279亿元的奇迹。从互联网捐款数额来看互联网公益与互联网公益传播,不仅仅关注其公益筹款数量的剧增,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提高筹款速度背景下的互联网公益所带来的公益筹款方式革命性的改变,而筹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公益筹款与款项使用信息连为一体,增加了公益项目执行的透明度,缩短了捐赠人与受益者之间的距离,捐赠人都及时得到公益项目执行的相关反馈,互联网技术带来信任方式的变化,信任关系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社会关系时空的局限,更是涉及到组织、机构以及个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也牵扯到公益管理制度、机制的变革。 

回顾2015年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让人们记住的是,慈善法继续在开门立法基础上听取各方意见,各行各界也在不懈努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法制化;社会企业风行一时,从概念到行动值得公益界广泛关注。它一方面是公益界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公益界有识之士以徐永光为代表早已认识到,公益组织应向企业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获得经济地位的相对独立,更好地履行公益职责。以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为首的,为公益组织提供种子基金等项目也成为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公益事业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与活力;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带来共享经济的发展,以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受到以社会交往为基础的分享经济学的挑战,在零边际成本带来社会交往与信任对经济收益的提升重要性基础上,公益事业的边界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大,BAT(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在公益事业发展中愈来愈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益传播中多元主体力量的纠缠、博弈与合力也是2015年公益事业发展之特色,如腾讯所发起的9·9互联网慈善公益日、大爱清尘联手贵州湄潭创建全国首个消除新发尘肺病试点县、安平-北大公益传播奖的成功举办、各地政府主导下的公益创投大赛等,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与NGOs基于互联网联合创新、行动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促进改变的保障;互联网技术连接一切成为可能,如腾讯“益行家”捐步数做公益,使得参与公益项目各方各得其所,都是赢家;还应当关注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协调努力下,2015年深圳国际公益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公益学院等的成立,为公益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许多在国内外经历过或没有经历过的灾难紧急人道救援或临时安置、重建家园等的中国人道救援队、NGOs、媒体人等第一时间奔赴尼泊尔参与救灾,此举成为中国民间力量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国门的集体行动,给国家救援队提供了支持,在国际紧急人道救援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5年度互联网公益发展已突破公益行业的边界,在传播中行动、改变成为互联网公益的最大特点。为了更好地认知互联网公益,我们必须回到互联网公益传播的问题上来,也需要重新审视公益传播的概念。公益传播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到今天这个概念依然有着很大的争议。公益传播最早是业界与学界对公益组织加强与媒体之间互动的概括与总结,在媒体和公益界大量使用公益传播概念的同时,学界反而更执着于公益传播的学理内涵。因此,若想对一年互联网公益做总结,还应当回到公益传播的概念上。 

公益传播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概念,其本身承负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它是社会制度、机构以及运行机制与人们追求社会权利与自由矛盾运动的结果,这赋予公益传播有着明确的社会变革的思想萌芽,这个概念有着强烈的主观愿望的期待,是一个结果性引导的概念,其外延性涵盖面极广,其内涵又是极其深厚的,已超越了一般概念的想象。 

从根本意义上讲,公益传播是基于人们互利互惠的心理需要,传统社会中总体性权力统摄着个体性权力,公益传播可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面向上展开,但互联网所带来的意念、情感、思想等在生命层面上的流动,人们的知觉判断等个体性的权力在不断回归,在此基础上,如何在主体间性中开启心灵智慧,相知、互信、共生的沟通机制如何建立,这些都是每个人或迟或早要遇到的问题,这是生命传播概念提出的根本出发点。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生命传播让人类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信息时代提供了人类更加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可能性。生命传播就是在空间、符号与智慧中寻找生命的真谛,让彼此的心智在日常生活中激发、流动与变易,让世界精神真正成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这是公益传播发展的总体的趋向性。 

互联网公益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命题,我们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都是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只是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应考虑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回答问题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无论是公益发展还是信任转型,实则都蕴含着互联网公益“有所作为”的维度,也就是帮助人们追求“良好生活”需要的视阈。从有所作为和追求良好生活的视野上分析互联网公益,需要了解和理解生命底色与互联网公益的关系,也需要懂得生命在互娱、互认及互信上的觉醒与唤醒是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动力,它也构成了互联网公益问题提出的源泉。 

2015年互联网公益最为重要的发展变化是去组织化、去中心化,显示出社交移动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基于人际之间的认同与信任的,社交移动实际上是人与人关系的延伸。南京脊索瘤女童柯蕾“巨额捐款事件”就是这方面的例证。由于人际信任的关系,各种捐赠渠道的开通,众多网友很快为病儿筹集到近700万的款项,然而,由于巨额捐款明细公开有误,全程缺乏有效监督,捐赠人很快又在网上发出质疑的声音,网上质疑声也受到媒体的大量关注,一场是否“骗捐”或是“诈捐”的讨论开始在全国展开。然而,这种讨论的效果已不仅仅是围绕是否“骗捐”或“诈捐”本身。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消息,本能地不再信任网上的求救消息,信任被滥用的后果是认同与信任的重建代价深重。 

互联网公益的人人可参与性首先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得以实现的。表面上,互联网公益语言上表现为嬉笑怒骂,有着很强的互娱的味道,但互联网语言实则是一种权力,一种获得关注与参与的权力,在连接和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中作用重大。语言的戏谑、反讽等在获得权力力量的同时,也需要警惕语言只是停留在表演、娱乐的层面上,供人们消遣而在一个个语言游戏中穿行,它们可能形成一个个的公益事件,但将公益事业流于表面与表演,这对于互联网公益有百害而无一利,社交移动时代强调信任,这是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石。 

承负着信任转型的公益传播,不仅在公共性以及利益层面展开,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生命底色上通过对话交流而得以延展。互娱连接人与人是一种最为松散的表面关系,唯有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才会有信任的产生。信任在社交移动时代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信任从哪里来方能可久可长,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互联网公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的恻隐之心,是人们对善恶是非的自我认知,这就决定了互联网公益与个体主观和心理有着强相关关系,因此互联网公益很难用客观和逻辑来界定。我们更应该考虑和尊重人们的价值观,了解和理解个人捐款动机和目的。在对个体主观性以及生命觉醒认知的基础上,还应考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生命唤醒的功能。人与人正是在互动中感知对方的存在,同时,也感知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 

这就回到了互联网公益的本质属性上,既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公益的,公益活动本身就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公益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者、专家对公益人的教化,也不仅仅是对公益专业化、机制化、工具化的追求,更应当注意到的是生命的觉醒与生命之间的唤醒,身心不二是互联网公益的基础,也是互信社会建构的根本。公益学界与业界本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强调的是我们生命的自我觉醒以及相互唤醒的能力,强调的是以开放的心态,不去强求什么,只是在接受中反思,并努力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试错与调整,找到更好的、更适合的方式,促进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互联网公益已不仅仅是行业发展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业化发展的路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和理解我们自身,自我的生命底色究竟是什么,唯有如此,互联网公益方能从互娱中走向互认与互信,互信社会的到来才有可能。 

总之,移动社交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的器官、功能的延伸。这种描述已超越了仅仅是一种隐喻的意涵,意念、思想无时无刻地流动,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知觉与判断;互联网本质上具有公益的性质,我们在他人中发展和了解自我,也在互认基础上达成和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背后实则是信任转型;互联网即因陀罗网,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意念、意识、认识等的流动,给人带来生命觉醒与相互唤醒的可能性。因此,互联网公益为公益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公益传播不仅在公共性以及利益层面展开,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生命底色上的延展。公益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公益行业和有关专业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志业。 

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传播格局,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愿以及采取行动乃至改变都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公益传播强调的是沟通与对话,其革命性的色彩有了更多的基于团结合作的善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不仅是利他的,更重要的是在利他中的利己,这从根本上自觉不自觉地倡导与动员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与参与公益事业。 

公益传播关切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凸显出人与人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人的价值取向与判断构成了公益传播中的重要元素;不仅仅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人的连接。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形成互联网生命有机体,时刻提醒我们反思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源问题。在创新、创变的移动社交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变革,这种变革背后实际上是新媒介赋权下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在跨越时空中的解构与重构。“互联网+”是2015年公益传播的主旋律,这与互联网作为基础性设施对社会发展所来的革命性的改变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我们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互联网对人类生活与命运的影响。  

1、互联网即人的器官 

现在移动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须臾不可离他们的手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购物消费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其说互联网上是信息的流动,不如说是人意念、心念的汇合与交错,众愚成智成为可能。借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的话语与思想,我们可以说,互联网即是人的器官,是人机能、功能的延伸。它改变了人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对人的态度与行为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记忆不再是学习、交流中最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在百度等上随时查阅有关的知识,但理解力与共情力却是给我们每个人提出的重要要求。互联网不仅仅是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需要提升人在交流对话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唤醒,重新认定自我态度与行动乃至改变的能力。 

 2、互联网本质属性是公益的 

互联网本质上是公益。互联网所带来的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让我们开始重新认知产权中的支配权与使用权。传统经济学中两者是合二为一的,但互联网时代两者是可以分离的,其中使用权却是可以做到基本免费。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越是有更多的组织、机构以及个人使用它们的平台、软件等,公司就越可以做大。平台越免费,使用的用户越多,互联网公司就越有发展的空间。摩尔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进步,超出我们的想象,技术产品的成本会不断降低,性能与功能也会不断增加。原来资本是消耗型,现在资本能够复制。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带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的改变。互联网提供了文化与智慧发展的别样土壤,利他与利己成为互联网公益一体两面的问题,需要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了解自我,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自我,并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 

3、互联网即互信网 

 我们很多人已经看到,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政治转型、经济转型以及社会转型,但从本质上讲,中国社会的跃迁实则是新媒介赋权下的信任转型。如何来理解互联网时代,也是我们理解互联网公益很重要的思考角度。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变革之中,如我们已经历了所谓个人电脑为特征的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社交移动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社交移动时代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互联网不简简单单是信息的流动,更多是人与人的意念和意识的连接与交互,导致信任关系基础的改变。原来可能是对权力、权威、财富、身份、地位等的信任,社交移动时代信任的基础越来越回归于个体间性的,有了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条件和可能,这种自我意念、思想的倾向越来越成为连接人与人关系的媒介,尤其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它警醒我们的是,人人可公益时代的到来,这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公益已成为存在的前提。 

公益连接人的背后是信任。信任是如何建立和如何被摧毁的,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转型社会中,互联网对信任的解构与重构是非常残忍的,因为互联网信任的是“毁灭你,与你无关”的逻辑。我不同意,我可以不改变你,也不会去与你一争高下,我可以另辟蹊径,总会有同道中人与我相印与相知。这就决定了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大众信任的基础之上,公益人才的培养,专业能力很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在心智与心性上的成熟与睿智。这不仅仅是公益事业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志业,因为公益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从上所述,互联网作为基础性设施,已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互联网根本属性是公益的,给人们思考互联网公益提供了多种视角和可能性。互联网公益,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行动;不仅是一种创新行动,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不仅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一种对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根本性的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