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梁春晓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文化、制度应为中国创新“松绑”
发表时间:2016-03-29 14:54:11 作者: 梁春晓

2016年盘古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梁春晓在“创新要素整合:方向、路径与操作”论坛上表示,既有制度已不能适应创新变革的需要,如果认为既有制度是从来就有并将永远存续,这样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他同时表示,我们的文化对错误、失败的包容太少,导致众人惧怕失败,过于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严重束缚了创新。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要对中国创新估计过高。最近几年,美国兴起了所谓”新硬件时代”,我们与美国的技术水平至少相差大半代。当我们举国上下都在兴起“互联网+”的时候,美国却已经开始了后续的技术变革。因此,在技术创新的代际演变层面千万不能有太高的估计。

当然,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把自己估计得太低。技术创新会逐次影响到商业模式创新、商业生态创新、组织创新,乃至人的创新。从广义创新的角度看,由于人口规模庞大、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多种新需求涌现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反而可能使我们在后续的几个创新领域有一些出色表现。比如,我们在互联网领域,像是电子商务、社交领域都表现不俗。大家不要认为这只是规模问题,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必然导致相应的技术创新。一个网站每天几千万笔交易绝不是小事,背后的技术创新是必然的。

要特别注意数据及其开放。十年前,我就与相关部门交流过数据制度问题,那时还没有提大数据,但已经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但是迄今为止我国都没有一部像样的数据法律,一旦涉及数据产权或所有权问题,很难甚至根本无从下手,这使得数据的开放、利用或保护都成为空谈。在数据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必然对数据开放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这就严重束缚了数据开放的速度与质量。如果数据流动受阻,谈数据方面的创新就是缘木求鱼。

现在的很多制度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甚至前工业时代。许多人认为既有的制度、事物和架构,比如公司、知识产权都会自动适应新的时代,这种看法大有问题。我们熟知的很多事物不过只有两三百年历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认为它们是从来就有的并将永远留存下去,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我们的文化对错误、失败的包容太少。为什么深圳的创新相对较好?有专家认为,一个原因是深圳聚居了大量外来人口,外地人在深圳创办公司,无论好坏,都没有脸面上的东西需要遮掩,可以放得开,不像在家乡创业那样受约束。文化束缚、情感束缚、家庭束缚等无形中形成一张大网,导致大家惧怕失败,进而过于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文化与僵化的制度一样,都严重束缚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