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栏
  • 姜奇平
当前位置>>论坛成员>>研究观点
信息化将成中国现代化新"发动机" 十年路线图明确
发表时间:2016-08-29 16:07:14 作者: 姜奇平

(原标题: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信息化将成中国现代化新“发动机”, 十年路线图已明确)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通过“三步走”来建设网络强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纲要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后牵头制定的战略,纲要要求必须坚持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领导。

2020年,中国在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大型跨国网信企业;到本世纪中叶,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纲要认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息革命,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剖析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十年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核心工作、关键领域、重大改革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在信息革命大时代下转变发展方式、重构全球共治共享新格局的中国路线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纲要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后牵头制定的战略,纲要要求必须坚持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领导。

新的纲要对信息化如何定位?网络强国“三步走”节奏为何加快?中央网信领导小组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中美信息化战略有何异同?下面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进行的专访。

现代化需换“发动机”

问:纲要最大的亮点在哪里?未来十年信息化是怎样的定位?

姜奇平:最值得注意的正是对信息化战略高度的提升。纲要提出了“驱动”和“先导”两个词,把信息化提到了整个现代化的新动力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实际上,现代化的发动机正在更换,此前以工业化为主带动现代化,现在是用信息化来驱动现代化。

按照十八大要求,我们到2020年会基本完成工业化,此后现代化怎么走?纲要提出,信息化将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这明确了下一步现代化的主导权。信息化将和工业化齐头并进、双轮驱动,使中国的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落地,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问:网络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如何确定的?实现难度如何?

姜奇平:此前我们制定信息化规划着眼于国内,现在更多以全球作为参照系,“三步走”正是以国际来参照。中国的信息化将在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实现领先,而第三步则起到引领作用。这三步是从追赶到赶超,最后走在国际前列的宏伟目标。而且最后要求中国引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描绘了中国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至于在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方面设置的具体数值目标,从市场的观察看,这些目标都是很基本的,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的引领力量,增速也保持得很快,实现这些目标没有任何问题。

问:制造强国也有“三步走”目标,以十年为周期,而网络强国则以五年为周期,如何看节奏的不同?

姜奇平:可以看出网络强国战略的急迫感,它的前两步节奏非常紧,这十年的迫切性很高,关键是需要打造经济新动能,它不是一个产业的问题,是整个经济发动机的问题。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处在新常态下,GDP增速放缓,还面临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过剩产能的任务,这需要新的内容来填补,也正是我们提出信息消费等具体数值目标的原因。

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牵头

问:纲要是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后者不同的是,纲要是由网信办牵头制定的,这会带来哪些不同?

姜奇平:最重要的是认识的提高,信息化的领导班子在演变,起初是副总理牵头,后是总理,但此前并未出台过相关文件。这次完全不一样,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由习总书记挂帅。

1997年国务院信息办也做过类似的工作,和当年比现在的规划更强调战略性和全局性,规划正在向更广泛行业、更全球化的方向拓展深化。比如以前谈信息产业,现在更多的是互联网+各行各业,外延和内涵都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追赶迈向领先,国际化的目标更明显。

此外,规划的一个亮点是对“普惠”一词的强调,强调普遍服务和惠民。

问:实施过程中,纲要要求坚持中央网信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领导,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这意味着什么?

姜奇平:信息化涉及各行各业,牵涉多个部委,如果各个部门都提出自己的互联网+X肯定会乱,会有利益冲突,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打破各部门的利益藩篱。

此外,各部门制定自己的规划,容易只顾后面的X,不顾互联网+的内容,有不少关于互联网+X还是X+互联网的争论。现在已经确定把互联网摆在前面,同时成立了具体的负责部门网信办,由它来集中统一推动,可以更有力地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问:在地方层面,信息化的落地需要哪些机构上的支撑?分工侧重点有何不同?

姜奇平:地方上的各级网信领导小组还有待加强,增强跨部门协调能力。目前光是经信委、工信委等机构很难全面推动信息化。比如说规划首次提的信息强军,这些机构很难去管。再比如智慧城市等建设,需要协同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部门。

具体的分工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领导小组的机制原来一直被称为议事协调机构,它的职能相对较弱,但是战略高,便于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大多是在国务院序列下,需要领导小组和职能部门好好配合,解决职能部门“烟囱林立”等问题。

中美战略的差异与博弈

问:在信息化上,中美是领先的两大巨头,两国的信息化战略有何不同?为何美国没有支付宝这样的产品大行其道?

姜奇平:美国很早前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当时市场上还没有这个概念。中国随后提出的信息化战略比之要更为全面,到现在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美国并不是全面推动的,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打法,不过推进的速度很快。

另外一个实质性区别就是中国对应用的强调,这一直是中国的特色。它的背景是新兴市场在我们这,要围绕这个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中国有微信红包,其他国家很难出现。所以美国重视技术创新,而中国重视市场应用。

我们现在是超车阶段,跟追赶阶段不一样,超车阶段不仅要学习别人,还要有一定自我创新的发挥。

此外,美国发展信息化是以精英为核心来推动的,底层人被边缘化,而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更多的力量正是来自基层,来自草根。更关键的是,中国有让这些草根落地生长的土壤。

美国各方面比较完善,互联网变革其他行业的阻力太大。比如它的金融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等好多新事物很难成长。而我们原本就不完善,所以有草根生长的土壤,这反而成为优势。

问:在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美国作为一个先行者,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姜奇平:美国的社会力量很强,值得中国学习。现在强调的是协同治理,不仅是国家为主体,还要有行业的自律,企业间的协同。比如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公益组织等。

这次规划我们非常强调政府的力量,但从发展规律来讲,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共同起作用。

除了现有的政府监管体制,监管本身也在发生着变革,它的特点就是企业管平台,平台管企业。我认为未来需要发展多层次的治理,市场失效了以后有社会来治理,社会失效了以后有政府来监管,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要共同起作用。

此外,应当解决好信息化新业态与现有制度的冲突,过去旧的利益群体往往受到政策法规的保护,如何冲破它让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