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坛研究成果 详细内容
[专题研讨]如何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
发表时间:2015-02-25 12:37:52 作者: 管理员

【按】2013年2月27日,信息社会50人论坛组织“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专题研讨会。会议由论坛轮值主席、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主持。来自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理论与政策研究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约6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信息化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论坛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过去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在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可谓有得有失。如今,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在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等艰巨任务,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速,其引发的各领域变革不断加剧,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顺应人类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让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实效、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全面的视角去思考信息化的定位及其发展道路问题。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亟需反思信息化定位,需要面向信息社会建规立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里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单个行业或领域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实际上这是首次把提升信息化水平列入具体的发展目标,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意义。

    一系列崭新命题的提出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当前形势下,应当如何认识和走好中国未来的信息化之路。信息社会50人论坛认为,我国过去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在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可谓有得有失。如今,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在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等艰巨任务,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速,其引发的各领域变革不断加剧,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顺应人类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让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实效、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全面的视角去思考信息化的定位及其发展道路问题。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议题再次引发关注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课题研究,并将之纳入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该项课题的研究报告于20052月由国家信息中心提交。报告重点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是什么”以及“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该怎么做”。为此,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着重化解的风险,并就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提出了一揽子框架目标、保障措施,还对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一些国家的做法进行了颇为系统的分析和对比。

    该研究报告指出,在8年前,中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四大机遇”和“四大风险”。“四大机遇”主要包括:获取和掌握先进技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四大风险”主要包括:丧失良好发展机遇、措施不得当、技术受制于人以及数字鸿沟加剧等。尤其是,我国还面临其他一些特定国情,如:发展中大国、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发展不平衡、生态与环境形势严峻、资源相对不足、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独特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等等。因此,我们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具有中国的特色信息化道路,其关键词主要定位于政府先行、跨越发展、普遍服务、带动技术创新等层面。报告还依据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规划:大体以2020年为界,从2006年到2020年,重点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普及应用,建设“网络中国”;从2020年到2050 年,重点致力于各个领域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以及人口信息化素质的极大提升,建设“信息化中国”。

    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从经济发展模式上看,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外向型经济加上WTO的制度环境。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增长动力已经转到了内需 市场的启动加互联网的商业环境,这是中国信息化所处的经济环境最为重大的变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反思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首先要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新的经济平台与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当前,全球经济研究的热点正在从所谓的新兴市场国家转到互联网经济体,包括中国的新型电子商务经济体。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包括B2B在线交易)将达到30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这一切都使得我国信息化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使命,也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二、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亟需反思信息化定位

    过去十年,我国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不可谓不重视。首部国家级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出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上,关于信息化的提法也在不断深化:从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并举,到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两化融合,再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同步。但与会专家认为,从实践中的推进落实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需要反思和探讨其深层次原因。

    一是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给人一种“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的感觉。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等专家表示,过去10年,尽管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政策,但实践中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可以说是“无为而治”,因为在很多领域往往都缺乏可以落地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包括已经出台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其中很多都是大而化之的表述,语焉不详,尤其缺乏可以具体落实的东西。2006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保证在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制定和实施六个战略行动计划:包括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电子商务行动计划、电子政务行动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计划、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尽管冠之以“行动计划”的名称,但实际上缺乏可以“落地”的具体的“事件”,更缺乏配套的具体措施。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出台的很多政策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反思过去,思考未来,如今再探讨下一个10年或者说未来的信息化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这一问题。任何政策的制定,都需要立足于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的深刻和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在做好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更注重实践操作层面的设计与规划,努力做到“有政策、有行动、有措施、有成效”。

    二是在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等关键性、基础性领域,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尚有待加强。比如,关于我国通信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表示,我们常说要利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这个机会,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在多个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可以说,通信行业是我国抓住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的典范。从过去的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通信业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都获得了成功,但到了第三代却相对落后了。3G牌照决策了8年,三网融合犹豫了十多年。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基本是在部门层面推动,国家层面仍没有实质性的支持和动作,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在推动宽带网络建设。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主任陈德人认为,近年来智慧地球、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兴起后,对很多国家政府的决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国家层面的政策,随之又有成百上千亿的资金投入,按照这种态势发展,很快形成新的技术门槛和优势。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等一贯高度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尤其如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的层次高,奥巴马政府设立直属于总统的首席信息官,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也由总统直接管;二是目标非常具体和实际,如克林顿政府时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奥巴马政府致力于健全覆盖全美的免费高速无线网络等。从我国的情况看,尤其是在宽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尽管过去几年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诸如“村村通”工程等,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面向未来,我国在高速宽带的全面布局,在三网融合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在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等多个领域,目前政府的统筹与推进力度不尽人意。

    三是对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宽带网络已经被看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其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他们都纷纷面向未来提前布局本国宽带的发展。而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对宽带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阿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梁春晓强调,当前,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发展不能再被仅仅看做是“工具”,而要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信息社会的高度来看待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和面临的发展任务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等艰巨任务,要从根本上完成这一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发挥不可或缺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必须从完善国家基础设施的高度来认识和布局国家宽带网络建设,布局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梁春晓认为,考虑到中国宽带、手机用户规模的大国效应,以及我国工业化基础设施相对还不完善,对信息化在“新四化”以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绝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性的工具和手段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应当是发挥统领作用。但目前看,我们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很不到位。通过完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可以盘活和带动很多市场,进一步扩大已有市场,并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步伐,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乃至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社会50人论坛众多专家都认为,宽带是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对宽带基础设施乃至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宽带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拉大了,甚至已经造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约。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近日的中国可以比喻为一条龙,龙头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云端里,龙身子处于工业时代的半空,而尾巴还埋在农业时代的土壤里。”尤其是在认识层面,目前我们的很多理念和思维方式,已经非常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基本规律。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在设计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时候,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面向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重新定位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和重要意义。

三、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需要面向信息社会建规立制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认为,对过去的信息化理论、实践与政策进行反 思,积极探索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不仅是一个学术课题,还将有力地推动有关部门信息化立法和管制思路的调整。

    与会专家探讨了去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认为,当前业界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已经从工具、渠道开始上升到基础设施 的层面。但我们的立法者、决策者对其认知更多地仍停留在工具的层面,没有将之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或者是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来看待。早在2000年,全国人大就 提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已经执行了12年了。最近全国人大这个决定,与12年前的立法思路差别不大,说明法律规制体系面对信息社会的浪潮并未作 出应有的调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平等专家对实名制等发表了看法。一是目前实名制所要保护的范围没有清晰的界定,身份信息、个人隐私没有法律上的定义,也难以界定非法获取和非法提供。二是法律授权互联网服务商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实施管理,发现有触犯法律法规必须停止发布信息。互联网经营者据此可拥有相当于行政机构的审查权力,过度的授权带 来不少负面问题。如果审查错了会怎么办,如果跨国公司要求中国互联网企业审查用户内容的版权怎么办,这些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将左右为难。张平认为,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必将反映到法律体系上来。事实上,各个国家在互联网领域都有自己基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考虑,这是正常的。但各国具体的界定、理解又不 同。在日益透明化的网络社会,在以WTO等代表的国际化背景下,应当思考信息化方面的立法在中国特色方面应该走多远。总体而言,信息化立法应在行业监管、产业促进和民权保护三方面力求平衡。

    传统法律规制体系在信息社会面前的困境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阿拉木斯根据近年来对淘宝网规的研究,提出生态化治理的方案。互联网的生态化治理更多是偏向于信用、评价。理念是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网络自发活力,更多鼓励其生长发育,利用物种之间相生相克优化整体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表示,在信息化立法方面的中国特色非常鲜明。国外更强调物理网络的安全,信息本身内容的安全讲得比较少。但我们有关信息社会的治理也好、立法也好,不可忽略遵循信息社会的特有规律,鼓励信息的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

(本报告已收录于论坛2013年度报告《边缘革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