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动态
- 更多
-
2024年度中国信息社会发展十件大事
-
“新局:作为文化背景的技术变迁”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4年会成功举办
-
《银发经济:从认知到行动的商业创新路径》新书发布会圆满举办
-
“为什么说人工智能还不足以是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
“互联网多利益相关治理模式简析” 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
“大模型的理念与前沿实践”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
“数字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4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专题会成功举办
-
“2020-2050 超级智能发展的 50 个问题”专题研讨会线上成功举办
-
首期新思考论坛——“新质生产力深度研讨会” 在京成功举办
-
“地缘政治与中国互联网的多重性” 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8月5日下午,信息社会50人论坛、苇草智酷共同主办专题研讨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政策与评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左鹏飞分享“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
左鹏飞从人工智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形势、关键特征、主要影响、面临问题,以及推进路径等五个方面做了细致详实的讲解。他指出,人工智能是一种变革性的技术,目前来看,它在优化控制、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方面能够触发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科技动力和创新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推动的系统工程,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钥匙,目前人工智能在脆弱性、解释性、对抗性这些瓶颈方面,以及距离动物级的操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从长远的趋势性来看,人工智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增强,也将为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点评环节,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霞分别作精彩发言。
姜奇平认为,智能的本质是低成本差异化,翻译成古代汉语就是《周易》的“易”,《周易》又和中国式现代化有关系。人工智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结合点就是《周易》。关于智能素养的问题,我们现在过度知识化,要把它变成智慧化,要活学活用,而活学活用的典范就是老年人,要考虑怎么把这些人的这种能力和潜能调动起来,这是一种资源。
何霞表示,所谓的数字化革命,基本的技术动因应该是通信、计算、控制以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智能。人工智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开始发展,但是今天才逐渐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技术拼盘的形成。这也是我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及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的一个最重要底座。她提出,解决后工业时代一些问题的关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制造业的比重,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整个制造业以及新型工业化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互动讨论环节,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线上发言。他表示,现在数据资源很丰富,能够有效利用是人工智能战略得以落实的关键因素。他同时提到数据利用和数据确权,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路径等问题。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指出,要辨析“现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这三个词汇。现代性是对现代化以及现代这种思想观念的批判。如果不了解现代性,就无法了解现代化。
本次专题研讨会由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主持。信息社会50人论坛秘书长林茜、友成研究院副院长周鸿陵、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教授李再军等一同出席会议。百度百家号、搜狐传媒,以及“苇草智酷”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近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