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列表
“大模型的理念与前沿实践”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0000-00-00 00:00:00  发布人:

6 月 2 日下午,信息社会 50 人论坛与苇草智酷联合主办 “大模型的理念与前沿实践”主题讲座,由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主讲。一刻 talks、搜狐传媒、Bilibili、苇草智酷微信视频号等多家平台线上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 5.8 万。

周涛首先回顾了大模型技术出现之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进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和强化学习等。他指出,大模型技术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完成预训练后,能够通过少量数据的微调直接支撑各类应用。他提到Bert 和 GPT 等基于 Transformer 结构的模型,并强调大模型在教育、工业控制、智能客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演讲中,周涛还特别提到大模型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案例,展示了AIGC 内容生成平台如何助力提高出版效率和创新内容生产,更分享包括《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祖冲之传》等多个实践案例,说明大模型技术如何帮助创作者和出版商。

此外,他也提出大模型技术面临的伦理挑战,包括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以及技术滥用等问题。他强调,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审慎考虑如何平衡创新与伦理,确保技术进步能够造福社会。

最后,他表达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他认为尽管大模型技术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也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可能。他鼓励大家积极学习和应用大模型技术,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美好未来。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进行了点评。他认为人类对棋类和艺术的神圣感可能会因发现AI 的不足而逐渐回归。他强调,尽管AI 在统计概率和上下文分析方面有优势,但它与真正的物理世界并不一致,人类的物理世界包含了更多的主观、常识和社会因素。

他呼吁大家对大模型技术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要过早下结论,因为许多科学家对当前AI 的发展持有怀疑态度。他还提出了“人机环的幻觉” 问题,强调在早期阶段消除这种幻觉的重要性,以及它可能对国家间关系带来的影响。

信息社会 50 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所谓的神圣性可能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移。他提出,人类历史上的神圣性可能只是一种刻板印象,是一种幻觉。他指出,真正的神圣性是不可言传的,而许多所谓的神圣性可能只是伪神圣性。

对于周涛谈到的人类工具化问题,段永朝认为这可能是人类物种改变的一个必由之路。他比喻说,可能需要像狄更斯那样的作家来写一本新的《悲惨世界》,才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段永朝强调,人机驯化的过程中, 让过去不可见的变得可见,不可言说的变得可言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个必然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王有贵指出,周涛不仅在思考上有深 度,而且在表达和实践上同样出色。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国际著名物理-大数据-信息经济跨学科 科学家张翼成在信息物理学和信息经济学方面的进展。他认为周涛的崛起, 做了很多张翼成想做的事情。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大模型技术对基础研究者 的影响。王有贵担心,像周涛这样既在学术研究又在创业方面取得成功的 例子,可能会对其他基础研究者产生挤压效应。他希望听到周涛对这一现 象的看法,以及这种现象对基础研究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教授马光悌回顾了 1988 年至今人工智能的演变,从早期的推理机和专家系统到今天的以学习为主、大数据为饲料的新模式。他提出,尽管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受限于不能主动思维的范围。他进一步阐述了碳基生物(人类)与硅基生物(机器人)之间在认知和学习效果上的差异,并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在基础研究中探索这两种生物的学习方式,以期有一天能够超越现有的工具性角色,实现真正的主动思维。

本次会议由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主持。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霞、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长田兰宁、“业务连续性实务框架”发起人王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六所研究员龚炳铮、信息社会 50 人论坛&老龄社会 30 人论坛秘书长林茜等到场参会。

5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