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列表
“数字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4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专题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4-05-20 16:00:00  发布人:管理员

5月18日下午,“数字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4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专题会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3G楼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苇草智酷承办。活动邀请多位中国数字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角度多元、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主题分享和对话交流。百度百家号、一刻talks、搜狐传媒、苇草智酷微信视频号等多家平台线上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近5.1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致辞时提到,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对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面。他指出,中国在5G和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在数字设施和服务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数字创新方面的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期待。

他强调,信息通信现代化是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而5G-A作为5G的延伸,将为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和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支持。他还提到,中国在5G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基站规模占全球的60%,显示出中国在5G应用方面的领导地位。同时,他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包括与美国和欧洲在6G倡议方面的合作,以及中国在试错过程中的自我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原总工程师何霞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趋势与新变量》为题作主题演讲。她指出,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增强,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她还探讨了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通信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数字化转型从效率变革向价值变革的转变。她特别提到了5G和V2X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她强调,数字经济深入发展需要数字治理的统筹力度不断强化,需要更趋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亟待走向常态化监管、体系化立法、一体化布局和多部委协同推进。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发表题为《5G-A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首先回顾了数字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强调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他指出,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信息处理的方式,也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5G-A技术作为5G的进化,将推动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连接和高可靠低时延的三大应用场景。他提到,5G-A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万兆宽带、千亿互联、通感一体、内生智能等创新应用,这些技术将对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他强调,技术创新需要与商务创新相结合,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要充分理解5G-A技术带来的机遇,同时积极应对挑战,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以实现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

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以《互联网是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互联网时代每一次连入对象的增加都是对人类理解程度的升维,从轻互联网时代到重物联网时代,创新不断演进,社会深度变革。在智能经济方面,他强调了大模型技术的重要性,称之为信息时代的“蒸汽机”,并预测大模型将成为未来智能体的基础,改变经济结构的形态。他还提到,硅谷的创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工智能和知识数据库。他强调,教育领域需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以适应智能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以《数字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作主题演讲。他指出,传统经济学关注数量变化,而忽视了质的变化。而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质变,更将引发经济层面的质变。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他认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已经显著改变了经济的质。他以“狸猫换太子”的比喻,阐释了资本从实物向数字比特的转变,这一转变对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融资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随着资本性质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增量改革时代到数字科技支撑增量发展的转型。他强调,数据要素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能够摆脱对传统银行贷款的依赖,实现更高效的发展。

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马旗戟分享《数字创新推动中国广告营销发展》。他指出,在数字化浪潮中,广告营销行业作为创意服务业的代表,已经实现了显著的数字化转型。广告营销行业在数字创新方面具有三个独特特性:信息数据的采集者、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表示,AI营销的应用显著改善了营销供需两端的需求,从获客成本到营销内容的个性化和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的生产和匹配,AI技术为广告营销行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同时,他也提出了AI技术可能带来的“哲学”问题,即不同人在接受到不同信息后,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是否会有偏差。最后他认为,随着AI营销的发展,广告公司、营销公司等创意服务类企业将面临人才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级创意人才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企业需要适应这一变革,寻找新的转型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王有贵以《数字货币与金融稳定》为题探讨了数字货币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数字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和未来发展。他指出,数字货币不应仅与比特币或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等联系在一起,而应更广泛地理解为货币的一种形式。他强调,真正的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也是结算手段和特殊的金融资产。他提出,货币的创造与信贷扩张紧密相关,而信贷扩张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同时,他也提到了金融稳定性的重要性,强调了信贷扩张可能导致的内生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关于数字货币的未来,王有贵认为,任何形式的数字货币首先必须是稳定的,并且与创新资产相连。他提出,未来的数字货币发行应由银行主导,结合私人债务融资和政府公共债务的背书。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深入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数据都可能被纳入个人信息的范畴,但现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数据的外延定义并不明确,这给数字创新带来了基本方面的落实难题。他提到,法律风险的增大导致大数据交易量下降,这影响了中国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的竞争力。中国应重新界定个人信息,以更灵活和市场化的方式利用数据,从而在数字经济方面与美国竞争。最后,他呼吁,必须转变立法中对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否则可能会错失数据创新的机遇。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前理事长杨培芳指出,理论创新在性价比上高于技术创新,因为理论创新能够低成本解决方向性问题,而技术创新一旦走错方向将造成巨大浪费。他认为当前社会深层矛盾在于传统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不适应,具体体现在生产资料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他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多个方面。最后,他提出,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落实到企业改革和经济改革中,包括公益性、商业性和社会性经济主体的改革方案。他强调,改革的难点在于打破既得利益的障碍。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汪向东指出,数字创新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尽管社会上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存在不同看法,但信息社会50人论坛的专家们在过去十三年中一直致力于信息化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专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对信息生产力和互联网经济的理解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尽管探索过程中存在分歧和不成熟的意见,但这些探索是必要的,有助于推动理论创新。

他还提到了数字创新在赋能乡村振兴和商务创新方面的重要性。他呼吁信息领域的专家不仅要关注数字产业化,还要关注产业数字化,以应对场景和领域的多元化挑战。最后,他对数字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表示了肯定,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期待。他鼓励大家继续探索和实践,以推动数字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研究会副会长阿拉木斯就数字资产化的快速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指出,尽管数字资产化的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推动,但数据能否成为资产、其价值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应由市场来决定。他强调,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如果政府过于强势地介入,可能会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从而产生泡沫。他警告说,政府应该避免“拔苗助长”的做法,让市场自然地对数据的价值进行判断和定价。他呼吁,应当让市场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交易、出价等市场行为来确定数据的价值。

中央党校教授钟国兴认为,数智化能够反映当前科技变化的主要特征,并且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表现。他赞同杨培芳的观点,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与相应的生产关系相匹配。他指出,根据主流理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然而,在变革发生之前,现有的生产关系可能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限制其发展空间。他强调,新的生产力需要突破现有的生产关系,以实现其潜力。他提到历史上中国经济在自然经济时代长期停滞不前,正是因为无法突破生产关系的限制。他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至关重要,它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空间。他通过历史事实强调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

活动由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主持。他在最后总结时表示,代际断裂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这一点往往被社会所忽视。他指出,随着00后、10后、20后等新一代的成长,社会的关注点不应仅仅局限于老年人,因为年轻人才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认为许多关于00后的研究和讨论并未触及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未来就是不停寻找答案的过程,他们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趣,或者感觉这个世界与自己无关。

段永朝认为,真正的不可持续性在于成年人对世界的假设是错误的,假设总有办法解决问题,假设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假设总有机会......但是没有想这些假设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希望50人论坛更当反思自己、批评自己、反省自己,才能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当孩子们看到他们的父辈、老师们在沉痛地反思自己的时候,他们才有希望。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委员刘九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静、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华平、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张云泉、信息社会50人论坛&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长林茜等众多专家学者一同到场参会。